編按:隨著智慧型手機出現、社群媒體竄紅,也改變了孩子的童年。在美國政府每年所做的調查中,青少年會被問到一系列關於心理健康的問題。比如,你是否經歷過長時間的「悲傷、空虛或消沉」?是否長時間「對你原先喜歡的大多數事物失去興趣或感到厭煩」?在9個關於重度憂鬱症狀的問題中,若有「5個」以上的答覆為「是」,這些人會被歸類為極有可能在過去一年經歷「重度憂鬱症發作」。從2012年左右開始,重度憂鬱症發病率突然大幅上升,而且女孩的增幅遠大於男孩。
許多家長和孩子曾因使用手機、社群媒體發生衝突,11歲的艾莉西絲就為了玩IG,找到規避父母檢查的方式,把IG變裝、過段時間再刪除,她一開始滑得很開心,IG推薦從起初的健身,到模特兒的照片,再到節食建議,最後變成支持厭食症的內容。
自從開IG之後,艾莉西絲的心理健康狀態一落千丈,開始出現憂鬱症的跡象,甚至在筆電螢幕上寫著著「沒用、醜陋、愚蠢」等字樣,她在八年級因為厭食症和憂鬱症住院,青春期一直和飲食失調和憂鬱症抗爭。艾莉西絲現年21歲,她已經能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並擔任緊急救護技術員,不過仍與飲食失調抗爭中。
本書作者強納森海德特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探討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艾莉西絲.史班斯(Alexis Spence)2002年出生於紐約長島。她在2012年耶誕節收到人生第一台iPad,那年她10歲。
一台iPad如何改變女孩的童年?被同學慫恿到IG註冊
最初她拿iPad玩Webkinz—這是一系列寵物填充玩具,買了實體寵物公仔後,可用它附帶的代碼登入Webkinz網站,與虛擬版的公仔一起玩耍。
但是2013年就讀小五的她被一些同學嘲笑,怎麼還在玩這種幼稚的遊戲,並慫恿她到Instagram註冊帳號。
她的父母對於小孩使用科技非常謹慎,嚴禁小孩在臥室使用3C產品;艾莉西絲和哥哥必須在客廳共用一台電腦。父母會定期檢查女兒的iPad,看她下載了哪些應用程式。他們禁止小孩使用Instagram。
父母禁令無效?把IG變裝躲檢查
然而,就跟許多青少年一樣,艾莉西絲找到規避父母禁令的方式。她自己開了一個Instagram帳戶,雖然只有11歲,她卻謊稱已經13歲。
她會下載Instagram應用程式,使用一段時間後再刪除,這樣就不會被父母發現。她還從Instagram其他未成年使用者身上學到將Instagram變裝,穿上手機主螢幕上計算機的圖示,這樣就不用再刪IG了。
當她的父母最後還是發現她在IG有一個帳號,並開始監控並設定限制時,艾莉西絲註冊了第二個帳號,讓她可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貼文。
一開始,艾莉西絲對Instagram非常興奮。2013年11月,她在日記中寫道:「在Instagram,我有127個人追蹤。耶!這麼說吧,如果10個追蹤粉絲讓我感到開心又興奮,那麼127人,這實在太讚啦!!!」
IG推薦改變 從健身、節食到支持厭食症
不過接下來幾個月,她的心理健康狀態一落千丈,開始出現憂鬱症的跡象。她在IG建立第一個帳號五個月後,她畫下圖。
▲史班斯在2015年4月(12歲)繪製的插圖,筆記型電腦螢幕上寫著「沒用、去死、醜陋、愚蠢、自殺」。她的手機上寫著「蠢、醜、肥」。複製自《史班斯訴元宇宙》的法院判決書。(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今周刊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她在IG開設帳號之後的6個月內,Instagram的演算法為艾莉西絲篩選推送的內容,從最初的健身,到模特兒的照片,再到節食建議,最後變成支持厭食症的內容。
▲國二少女因為厭食症和憂鬱症住院,也讓她的青春期變調。照片為文章配圖,非當事人照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青春期對抗厭食症和憂鬱症住院 21歲終於掌握自己人生
她在八年級因為厭食症和憂鬱症住院。她的青春期一直與飲食失調和憂鬱症抗爭。
艾莉西絲現年21歲。她已經能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並擔任緊急救護技術員,不過仍在與飲食失調抗爭中。我閱讀了艾莉西絲的父母帶頭起訴元宇宙公司的法庭文件,他們指控元宇宙未經他們同意,提供女兒危險的產品。
我聯繫艾莉西絲的母親,與她交談後,進一步瞭解到她多次進出醫院的黑暗歲月,以及她的父母為了讓她遠離社群媒體所做的努力。有一段時間,她與社群媒體分開,竟然憤怒地在牆上打出一個洞。
她的母親說,女兒住院住了一段不短的日子,期間沒有使用社群媒體,又變回以前那個可愛的模樣,表示:「她變了一個人,很友善,客氣有禮。住院期間剛好碰到母親節,她做了一張最美麗的母親節卡片送我。我們的女兒回來了。」
今周刊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作者簡介_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1992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16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本文摘自網路與書出版《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