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為什麼不回報?」讓人窒息的「付出感」,感動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為什麼不回報?」讓人窒息的「付出感」,感動的人只有你自己

王心傲

情感關係

shutterstock

2025-01-16 16:37

可以付出,但不要有付出感。

 

不久前,我看了一檔綜藝節目。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是節目剛開始發生的一個小插曲。

 

當時有一對情侶來賓正要做飯。女來賓對男友說:「我給你做一個白糖番茄吧?那個很好吃。」

 

男友卻語氣不爽地說:「不要說給我做好不好?我們在一起吃的,妳不要說給我做。」

 

女來賓有些生氣地說:「這個詞有這麼重要嗎?」

 

男友回覆:「我覺得很重要,反映妳的想法跟妳的內心。」

 

女來賓不服氣:「那我給你做這件事情有什麼不對呢?」

 

男友回覆:「我沒有說不對啊,但妳說給我做好像是在伺候我,可我們是在一起吃啊。」

 

這話徹底惹怒了女來賓,她就沒再回應男友的話,自己低頭做著飯。

 

這個片段播出之後,可以說快速地引起眾多網友的熱評。有人力挺女來賓,為她打抱不平,但也有人覺得男友似乎說得沒有錯。

 

其實這有所謂的對錯嗎?並沒有,只能說更多的是合適或不合適,理解或不理解。

 

這樣的事不只是發生在這對情侶之間,在親密關係場景中也很常見。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其實這裡面涉及兩個主題。

 

「付出」沒有問題,但「付出感」會扼殺親密關係

 

 

一個是主體的轉變。在和另一個人建立關係之前,主體是「我」,「我」在看待問題、採取行動的時候不用考慮那麼多,自己能夠接受就可以了。

 

但是成為別人的伴侶後,主體就由「我」變成了「我們」。所以平時我們看似沒什麼問題的話語、處事方式,如果放在關係的層面去看,可能就不太適合了,甚至會因此產生矛盾。

 

另一個就是我們這一節要講的主題:付出沒有問題,付出也不一定就會換來愛,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付出是能夠增加被愛的機率的。

 

可是不健康的付出就不一樣了,不健康的付出必然是換不回愛的。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可能就會玩起付出感的遊戲,這必然會讓親密關係變得更加嚴峻。

 

什麼是「付出感」?

 

什麼是付出感?從心理學層面來講,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補償心理。

 

我們做一件事一般有兩種動力:一種是為自己而做,一種是為他人而做。

 

如果是為自己做,那麼即便這個過程很痛苦,我們也會任勞任怨,因為我們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怪不得別人。

 

但是如果是為別人而做的,那麼我們就會形成一種付出感。

 

付出感就是在你的感覺裡,你為對方做了多少事,但這和你實際上做了多少事完全是兩回事,和對方感受到你做了多少事更是兩回事。

 

所以當你付出了很多,但是遲遲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時,你在付出感的加持下就會心懷委屈、不甘,想要透過各種手段讓對方回應你。

 

付出感必然伴隨怨氣!不健康的4種付出

 

 

就像李雪老師在《走出劇情》一書中提到的,付出感必然伴隨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

 

不健康的付出主要有下面這幾種。

 

1. 盲目的、自以為是的付出

 

我的第一個女朋友就是這樣一個人,她雖然對我也很好,但是她的付出會讓我很有負擔。

 

拿一件日常小事來舉例,我不喜歡吃肉,她也很清楚這一點。但是她心情好的時候就喜歡做各種大魚大肉,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吃。

 

如果哪次吃得少了,她就會抱怨,生悶氣,說「以後再也不給你做飯了」。

 

對此,我就很不能理解,她所謂的對我好,並非針對我的需求和喜好而言的。

 

其實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很多人抱怨說:「我明明對你那麼好,為你付出那麼多,你為什麼不領情?」

 

原因就在於你的付出是盲目的、自以為是的,並沒有考慮對方是否真的需要。

 

所以,當你做了很多,但又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回報和感恩時,就會開始心理不平衡。

 

因此,付出之前,你要先瞭解對方的需求,盡可能做到有針對性地付出,不要盲目給予對方並不需要的東西。

 

2. 過分誇大或扭曲自己的付出

 

 

很多人的付出都是失去客觀標準的,對付出並沒有清醒的認知。

 

其實你為對方做了什麼,對方心裡都有數,只是沒說出來而已。

 

所以你付出就可以了,千萬不要誇大或者扭曲事實,這樣反而會讓對方從感恩轉變為反感。

 

比如你花了一兩千給老婆買了一個包,那就不要三天兩頭強調一遍,更不要撒謊說這個包是上萬元買的。一定不要玩這種手段。

 

除了知道自己需要付出的是什麼,也要客觀評估付出的價值。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先付出了,但是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就會覺得繼續付出太虧,那麼這個時候大部分人會怎麼做呢?

 

他們會轉換策略,也就是透過提升自己的付出感,來讓對方知道「我已經為你付出了很多」,企圖以此啟動對方的內疚,目的是交換想要的回報。

 

如果依然得不到相應的回饋,他們甚至會因愛生恨。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主觀上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這種強烈的付出感並不能換來相應的愛。

 

有付出感的人並非天生虛偽,而是他想不到更有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他真正想傳達的資訊是:我付出了很多,我想得到你的誇獎,想讓你明白我有多重視你。

 

但是礙於自己的能力有限,沒辦法做得更多,而且又遲遲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只能透過持續付出來換取你的認可。

 

3. 刻意弱化自身能力的付出

 

 

這個手段也是非常常見的,比如我老婆以前就跟我探討過類似的話題。

 

我問她什麼是愛,她說你手上有一百塊錢,卻仍然願意為我花九十九塊錢,就比你手上有一萬塊錢,只為我花一千塊錢更愛我。

 

其實這也是一種增加自己付出感的方式,透過縮小自己的能力,來彰顯自己的付出。

 

很多家庭也經常會上演這種戲碼,比如有的媽媽會說:「我為你付出了所有。」「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念書。」「為了你,我都……」這些看似悲壯的話語,其實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我什麼都沒有,卻付出了所有,我很偉大。

 

所以,我們要明白,透過裝可憐的方式來昇華自己的付出,會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身分,並將對方置於加害者的身分。

 

可現實是,沒有人願意成為這樣一個壞人。因此,這種手段往往換不回想要的回應。

 

4. 暗示對方不值得付出

 

這個也很好理解,比如「你是一個壞蛋,本來不值得被人關心、被人愛,但是我仍然對你很好」,以此來讓你形成一種「我為你付出很多」的錯覺。

 

我以前做過一段時間的銷售,有個客戶拒絕了我很多次,但我都沒有放棄,最後他看我確實不容易,就給了我簽單的機會,我對此也很感恩。

 

可是自那之後,每次我見到他,他都會不斷地跟我討人情,言語中透露的意思是,我本不值得他的關照,但他依然做了,所以我要對他感恩戴德。

 

為什麼我的付出總被無視?關係經營必學兩招!

 

問題來了,用這些方式增加自己付出感的人,本意是希望獲得回應和更多的愛,為什麼非要用這些方式呢?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實在沒有更有效的辦法。

 

如果你也面臨這種情況,那可以從兩方面來改善。

 

 

一、提升自我覺察

 

你為了獲得對方的認可、回應或者愛,是不是也經常使用這些無效的方法?如果是,請趕緊停止,這是在破壞關係,你得學會一致性表達自己的需求。

 

什麼是一致性表達?就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帶情緒地表達自我的感受,並明確提出需求和期望的溝通方式。

 

這更多是一種商量和探討的態度,表達的是和善、積極的立場。

 

比如你辛苦為伴侶做了一桌子飯菜,希望得到伴侶的讚賞,想要獲得積極的回應,但是伴侶卻沒有意識到。

 

這時候,你不用因為委屈就去增加自己的付出感,你可以直接告訴他:「晚上我在廚房忙了這麼久,給你做了一桌子菜,可是你卻吃了沒幾口,什麼也沒說,這讓我挺失落的。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很在意你,所以很需要你的回應。」

 

二、嘗試理解別人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請明白,很多時候他只是需要你回應他、愛他,他並非故意讓你內疚。

 

所以,你要去嘗試看到他們的需求,當他們得到回應和滿足的時候,其實就不會再有這些不恰當的索取愛的行為了。

 

作者簡介_王心傲

心理顧問,專研心理學、人性、NLP等領域,也是百度、抖音等平臺最受歡迎的專欄作者之一。

他言語犀利,見解獨特,被稱為「另類先生」;不盲從大眾傳統思維,喜歡從本質剖析問題;善於結合日常現象、歷史故事解讀人性的底層邏輯,啟發人們打開認知與思維升級的卡點。從人性角度來破解認知升級躍遷的邏輯,為此贏得了全網無數人的點讚與喜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透視表象下的人性法則,從此不再吃悶虧

延伸閱讀
親戚一句「身體正跟妳討債」我在醫院冰冷病床哭了好久...外商女強人半癱告白:50歲還能重返職場嗎
親戚一句「身體正跟妳討債」我在醫院冰冷病床哭了好久...外商女強人半癱告白:50歲還能重返職場嗎

2025-01-09

《影后》這一幕哭慘!菜鳥演員史艾瑪與三流經紀胖姐,給我的職場啟示:所有的背叛,都是忠於自己
《影后》這一幕哭慘!菜鳥演員史艾瑪與三流經紀胖姐,給我的職場啟示:所有的背叛,都是忠於自己

2024-11-14

「我的同事自殺了...」她29歲、34歲兩度裸辭壯遊,從此不當社畜:世界這麼大,不需要和爛人爛事糾纏
「我的同事自殺了...」她29歲、34歲兩度裸辭壯遊,從此不當社畜:世界這麼大,不需要和爛人爛事糾纏

2024-10-23

30、40歲工作能力超強,卻甘願當「萬年工讀生」...職場鬼故事啟示:為何現在連中生代都躺平了?
30、40歲工作能力超強,卻甘願當「萬年工讀生」...職場鬼故事啟示:為何現在連中生代都躺平了?

2024-09-18

橫跨45年、追蹤3千名學霸,為何出社會變nobody?「金子總會發光」害慘狀元人生路:成功要有4個貴人
橫跨45年、追蹤3千名學霸,為何出社會變nobody?「金子總會發光」害慘狀元人生路:成功要有4個貴人

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