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上」、「肉搜」、「公審」…這幾個對台灣社會來說並不陌生的詞彙,近年伴隨社會重大事件或人際衝突,總能發現其蹤影。究竟為了伸張正義發表言論與「過度」的分界線在哪?日本腦科學專家中野信子從科學與社會脈絡,探討為何人會正義中毒?
「(正義中毒)界線就是,有些人是就事論事,抵制他也是希望大家變好;但有些人是我可以羞辱、罵你,肉搜挖出祖宗八代,甚至丟雞蛋或打巴掌…」筆名王樵一、網名Zen大的王乾任是時事評論員,也曾因評論時事站在風口浪尖上。他表示,若被炎上者是因犯罪或犯錯,甚至有人會用同樣手法對待犯錯者,但「其實你就跟對方做了一樣的事,只是對方先犯錯。」
他觀察,在網路社會謾罵得厲害的正義中毒者,因被告站在法庭上時,往往發現他的生活艱困,有些甚至連幾萬元罰鍰都無力支付,現實生活的不如意,需要情緒宣洩出口,在過度謾罵過程中,也藉由貶低他人提升自尊,「這是一種鄙視鏈」Zen大說。
從腦科學來看,大腦前額葉主要管控理智、邊緣系統掌管人的情緒反應,那些1分鐘左右的短影片,充斥可快速引發情緒反應的事件,好笑的、令人憤怒的、傷心的、開心的…會讓賀爾蒙多巴胺在邊緣系統不斷啟動,所以情緒跟著劇烈起伏,如果經常觀看行車糾紛、暴力等影片,更容易轉頭在現實生活中情緒就被引爆,網路成為一種放大鏡。
而日本的炎上、肉搜事件之所以較台灣更為嚴重,跟社會的霸凌文化有極大關係。Zen大指出,日本的社會階級明顯,高度講求合群,甚至一群人在一起時,會講究發言順序、內容,若有人不合群會被視為破壞規則,此時容易被集體排擠、霸凌。因此知名人物、企業犯錯,極可能被日本社會、聚落嚴厲抵制,變成「社會性死亡」。
「台灣企業很難被抵制到倒閉,因為買一送一就忘記了。」Zen大開玩笑說,被炎上的事件與人,只要換一波議題就會遺忘,但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讓犯錯者總有一條路可走,避免小事被過度放大,被惡作劇開玩笑的受害企業,也較不會像日本那般連帶被抵制。
延伸聆聽
「比起別人你很幸福!」想安慰卻變責備?心理師:陪伴聊傷3大誤區,這點最重要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正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