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父母面對老後的生活是一門學問。為了我們這些為人子女的更能進入狀況,若有一本淺顯易懂的指引書拿來看看也不錯。希望分享給大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互相提醒早早做安排。
對父母:孝而不順
《一直喊不舒服 卻又不去看病》這本書很不錯,作者是精神科的蔡佳芬醫師,適合給所有為人子女的看。為什麼我要介紹這本書給大家呢?因為,照顧年長的父母,是我們每個中年人的必經之路(除非你是孫悟空,從石頭蹦出來)。而年長父母的心態我們如果不了解,照顧起來就會事倍功半,爭執不斷。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好的觀念,還有很多個案舉例,閱讀起來很容易。請原諒我懶得寫,書摘要是由我寫,書一定賣不出去。但是,很多觀念很符合我個人過去照顧父母的經驗。而我個人受益最大的一句話,就是「孝而不順」。
因為我過去老是糾結於傳統「孝+順」的概念,做事不會轉彎,搞得自己筋疲力竭。之前,我母親不想離開南部北上跟我住,非常反對搬家,每每將他們接上來住,過一陣子母親就會帶著父親偷偷跑回去南部。但是隨著父親失能愈來愈嚴重,就醫愈來愈頻繁,我不得不將父親接上來北部並強留下來,以便就近照顧。
隨後幾年,我南北往返,陪母親收拾老家,最終也將倔強的母親接來北部。而母親這幾年也開始出現失能失智的現象,同住使我們方便就醫和照顧。這幾句輕描淡寫,但不足以形容我們過去所經歷的衝突。這是一個痛苦的回憶,讓我不想多提,直到同事跟我聊到這個話題,我除了將自身經驗拿出來鼓勵她以外,我還跟她分享這個「孝而不順」的原則。而這個原則來自蔡佳芬醫師的書。
另外,侍奉父母,要多聊天,用line 最方便。這也是本書提到的好方法。現在還可以設成靜音,你媽寫一串,有空回兩句,他們也安心。如果像我媽連老人機都不會,那就想到就打電話吧!
溝通久了,彼此就會有默契,真的在忙,就可以快快結束對話,否則做媽的就會一直打,或一次講很多,相信我,這樣下去你會愈來愈不敢接電話,還會被你媽一天到晚嫌不孝。
我們的工作很忙,但是,我們仍有能力一心多用,用各種社群媒體和自己的朋友聊天,讓彼此了解近況,連開會、上課也不例外,嘿嘿,你懂的。
各位,記得不要已讀不回父母的訊息。我知道兼顧家庭和工作本來就難,所以書上教我們放輕鬆,做不完美沒關係,但有做總比沒做好。
延伸閱讀:賣肉羹養大3個小孩,失智妻死前1年「孩子總共回家8次,叫我不要情緒勒索」,他心寒捐出上億家產
孝順的距離
我想不少人一定跟我一樣離家在外討生活,久而久之和父母分住兩地,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在父母老了之後,我們往往需要將父母接來同住或住附近,以便就近照顧。因為東方父母,很少能適應安養中心或老人合宜住宅的安排,而且他們的需要往往大過現在政府福利能提供的。
大家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父母難以適應新環境,希望回到過去的居住地。可是,我們都深知正在發展工作的我們,鮮少能遷就父母搬回去原生地。於是,趁父母還尚有部分自理能力的時候,及早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是一個愈早開始愈好的過程。
適應新環境不容易。試想我們自己當初出外發展,是否也花費不少心力適應當地的購物消費水平、消費型態、物價和天氣!因此,除了要有同理心和耐性之外,還要花時間陪伴,以減少父母的不安全感。
我媽就非常嫌棄北部高昂的物價和陰冷潮濕的天氣。最初上來小住,每每要我在離開南部前大採買。我也心知肚明這不是長久之計,但仍然照著她的意思大採買,再利用自己的小車運上來。
往往在「存糧」吃光前,媽就會坐火車偷溜回南部。她總是到家才打電話給我,搞得我抓狂又生氣。但是,跟她相處之間我知道她自理能力開始變差了,她會明顯忘記她剛剛才問過我的問題。
於是,我採取分階段的方式,先讓她搬到離台南舊家較近的高雄,那裡有我已經裝修好,也較安全、便利的房子;同時,那裡離母親娘家的親人較近,相對有個照應,她就願意了。
接著,再將母親以半哄半騙的方式接來北部同住。我花了很多時間幫她習慣美容院、菜市場、雜貨店,也幫助她上銀行處理她所最擔心的財務。在漸漸適應北部生活以後,她甚至比我還知道去哪裡買菜。
前幾年,台南因地震而引發維冠大樓倒塌之際,我除了為同為台南人的死傷者感到難過之外,也慶幸父母已搬來與我們同住,我可以第一時間就知道他們的安好。這是我近幾年感到最欣慰的事之一。
作者簡介_張玉蓮 醫師
1973年生,台南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本想做醫學路上的逃兵,但進入職場後,不慎被工作吸引,想將沿途的人生風景介紹給每個路過的人。
現為心臟外科醫師,任職於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閒暇時沈迷多肉植物與大自然,立志踏遍復興鄉。
本文摘自原水出版設《心臟外科女醫的機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