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的目的是什麼?對做父母的而言,除了享受子女的情感回饋,栽培下一代,剩下的就是責任、花錢和辛苦。他養你小,你養他老,這不是最基本的人倫嗎?
巨嬰子女
專科護理師說,加護中心的患者的女兒急著找我解釋病情。要請教入住呼吸治療中心要需要每個月自費9千塊是怎麼回事兒?
這個患者是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三個星期前,因為動脈瘤破裂,經歷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手術,好不容易才活了下來,現在恢復得還不錯,只是肚子脹氣,需要一點時間訓練呼吸、拔呼吸器。
老先生獨居,太太先過世了,他有三個兒女,一大群孫子,最大的孫子也超過20歲了。
看著他大女兒愁眉苦臉,我問:「什麼事啊?」
她說:「我爸要轉到呼吸治療中心,那他會不會好啊?呼吸器拔得掉嗎?」
我安慰她說:「會啊!他會好啊,只是需要時間慢慢來,成功的人很多啊!」
「而且,當初那麼大的手術他都熬過了,現在也恢復得很穩定,活力不錯,脫離呼吸器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怕家屬對恢復失去信心,繼續鼓勵。
「不是的,」大女兒繼續不安地問:「我們怕他一輩子就這樣拖下去,我們都已經各自成家了。」
咦!?
「所以?」我問:「妳們希望他如何?」
「我是說……他會恢復到什麼程度?我們都有家庭,沒辦法照顧,如果會到呼吸治療中心,會不會很花錢?」
「不會啊!」我說:「延長脫離呼吸器,在健保局可以申請重大傷病,補助很多,這妳可以放心。而且專科護理師已經幫妳們申請了不是嗎?」
為了讓她別因醫療費而放棄治療,我告訴她我自己的爸爸也是如此照顧的。
「就算轉到呼吸照顧病房,健保床一個月開銷約27500 元,這也只是人力照顧費,根本沒有什麼醫藥開銷,我爸住過。」
「再說,他又很有機會完全脫離呼吸器出院回家,頂多家裡請人看顧。」
回想術前在急診解釋病情,一大群衣著不差的家屬,我還是看不懂她為何愁容滿面。
「所以妳希望他恢復到什麼程度?」我單刀直入地問。
她說:「我希望,他能夠恢復完全自理,然後自己回去住。」
習慣性甩鍋
看這位「大」小姐,我有點弄明白了,「所以,如果他不能完全自理,妳是希望我現在把他幹掉嗎?」
對照起術前,她問我:「醫生,這一台手術這麼大,我們是不是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我爸!?」然後全家哭得呼天搶地的樣子,我幾乎要笑出來。
我問:「妳今年幾歲?」
「45歲了。」
45歲?嗯,比我小,但這年紀繼續當公主是太老了。雖然覺得教育她不干我的事,我還是忍不住告訴她:
「我們人都會老,會有靠別人的時候。妳不會期待妳爸自己一個人自理到100歲吧?」說罷,我轉身離開要去忙別的。
「醫師、醫師,」她追了上來:「那如果我爸爸是重大傷病,這個9千塊要不要付?」
我看著「呼吸治療中心入住須知」上面列的自費支付項目寫著:衛生紙、看護墊、尿布、沐浴乳……每月9千元(每日310元),這是考量家屬不用因為長期要時不時添購日用品而給的方便,統一由院方採購家屬均攤,這是必要的開銷,若我當家屬的話,就不會拒絕。我想了一下,告訴她:「那妳們就自己帶來好了。」
怪哉!我親愛的患者,這個世界上最希望你活下來的,為何是我這個素昧平生的小醫師啊!!
訓練子女要有肩膀
公主病及小皇帝綜合症這個現象,和少子化脫不了關係。
快速的經濟成長和獨生子女的現象普及,使得中上層社會對子女大量投資栽培。在物質的豐盛支持下,子女早已習慣來自家庭財力、物力、人力的幫助,根本不會自己解決問題,自然也就不認為自己有應該付出的時候。小時候舉例孝順父母的作文裡,少不了「烏鴉反哺」和「羔羊跪乳」這兩個成語。但這兩種動物的行為對我缺乏說服力。烏鴉是高山上的動物,我觀察不到牠們的生活習性;羔羊跪乳則是高度差的問題。
我只知道孝順是要學習的,它不是本能。老實說,當我開始負責家裡開銷,打點家人就醫日常的時候,起初我是不習慣的。因為突然間我意識到,我賺得這麼多薪水裡,不是完全屬於我個人花用。我必須小心分配,部分拿去彌補家裡的財務缺口,並且主動分出時間承擔家人照顧的責任。
在我看來,早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比一通電話突然由外人打來,中斷我的手術,又讓我魂不守舍地勉強開完刀,然後飛奔回家處理來得好。如果這些事情都是需要靠我來解決的,那我寧願選擇早知道、早了解、早承擔。這樣至少我可以好好安排我的行程,按步就班解決。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行醫這些年,我也看見不少中年子女剛開始照顧失能父母時的不適應。他們一方面驚訝長期照顧需要這麼多心力財力(我們國家對中老年人的社會福利還在起步階段),一方面要調適改變自己生活的舒適度,他們難以接受的情緒和不熟練的手腳我都看在眼裡。
我曾經看過一對夫婦,做太太的生病開刀,丈夫守在床邊照顧,他們唯一一位30歲的獨子,連替媽媽從家裡帶幾套柔軟的睡衣褲都辦不到。他不知道放在哪裡、長什麼樣子。
於此同時,我也常常鼓勵老年患者就診時,要邀子女一同前往,尤其是考慮要不要手術時一定要孩子參與。不要老是說,小孩子很忙、要上班。聽到這一類回答,我的回答通常是:「上班不是什麼天大的事啊!你孩子又不是總統。」
讓孩子們知道你的失能,參與你的健康決策,將來有一天,他們才派得上用場。大家不是不孝,只是不懂。就像我說的,孝道不是本能,是需要學習的,還是找機會讓子女表現一下吧!
作者簡介_張玉蓮 醫師
1973年生,台南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本想做醫學路上的逃兵,但進入職場後,不慎被工作吸引,想將沿途的人生風景介紹給每個路過的人。
現為心臟外科醫師,任職於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閒暇時沈迷多肉植物與大自然,立志踏遍復興鄉。
本文摘自原水出版設《心臟外科女醫的機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