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如April原先是一位熱情開朗的影像工作者,27歲確診罹患PTSD、憂鬱症、躁鬱症等多重情緒障礙。受到疾病影響,她曾無法控制地做出許多不像她的事,經歷許多旁人難以體會的苦楚。她用最熟悉的影像媒介記錄自己,也在網路上長期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並寫書出版《除了病,我一無所有》坦露最脆弱的自己…。
「嗨!你好,我是April!」眼前的April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活像是彼得潘身邊的小精靈Tinker Bell,纖瘦嬌小,身穿一襲黑色長裙、頭戴黑色漁夫帽,像是要包裹遮擋住自己所有的悲傷。很難想像,她被診斷罹患PTSD、憂鬱症,後來演變為躁鬱症的雙極性疾患的時候,那年她才27歲。
細膩的April說,每當有人問起發病原因,她總是痛恨自己似乎有一個明確的理由,讓發病「合情合理」,但更多人的精神疾病,往往沒有任何原因。對此諮商心理師莊芷昀證實,在這社會中,仍對精神疾病存有迷思,例如認為憂鬱症患者是抗壓性不夠,或遭遇重大事件才會罹病等。但實際上成因非常複雜,除了重大事件外,也有DNA、神經傳導物質失常等各式原因,好比每張桌子的材質與耐受度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無法以固定的單一原因解釋。
回想發病前期,剛開始,她先發現自己感受不到快樂,所以想盡辦法要療癒自己。有一次看到網路文章從心理與科學角度建議可以泡熱水澡讓心情變好,「那天我邊洗熱水澡邊哭,為什麼我沒辦法像文章說的那樣(變好)。」April語帶哽咽的說。
自責的心情無所不在,因為這個疾病,讓她無法控制的在憂鬱與躁鬱之間大幅擺盪。憂鬱時,她食不下嚥、身體像有千金萬兩重無法動彈;躁鬱時,她無法控制的直播、口出狂言,甚至兩、三天不睡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同時,她也失去專注思考的能力,因為焦躁所以無法好好停下10分鐘做一件事,不僅最愛的電影沒辦法坐著看完,「連去咖啡店都是喝一杯shot就走。」她淡淡地笑說。有一次,出現非常逼真的幻覺,讓她無法分清現實,嚇得打開房門,故作鎮定的向媽媽描述看到的一切。但媽媽只是淡淡地安慰,或許《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也能夠看到,只是怕大家不相信,所以寫成魔法故事罷了。
媽媽溫柔的接住了April心情、不否定或否認她所看見的景象,讓她在發病期間有了溫暖;另一個溫暖則來自她的朋友。原來,April一開始非常抗拒接受專業醫療的幫助,在朋友不斷追問下,她才哭著坦言內心最深的恐懼:「如果我去看了(醫生)還是沒有好,怎麼辦?」朋友充滿智慧的回答:「這世界上有很多醫生,你可以一直換、一直換…。」這才讓她卸下心防前往身心科就診,也接受心理諮商的協助。
諮商心理師莊芷昀表示,由於心理諮商有許多學派,因此她都非常鼓勵個案,可以不斷嘗試不同的諮商師,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提出與諮商師討論,「就像是找另外一半一樣。」她這樣比喻。April則認為,諮商帶給自己的幫助是藉由諮商師問問題、回答的過程,能夠幫助她跳脫原來卡住她的觀點。
莊芷昀則提醒,陪伴病友的過程中,不要用「加油、趕快好起來」等過度正向的語言,會造成病友壓力;同時也要尊重病友重新面對人群的選擇,如果實在不曉得該用什麼言語安慰,「就把自己當作貓咪,多一點傾聽理解跟陪伴就好。」也許這也是說著人類無法理解的妖精語的Tinker Bell,長年陪伴在彼得潘身邊的原因。
更多心路歷程,歡迎點選連結收聽>>https://reurl.cc/M8Mo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