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我覺得哥嫂都沒好好照顧失智的爸爸...」醫師勸長照裡不同居的家人們:照顧不是出錢的人最大

「我覺得哥嫂都沒好好照顧失智的爸爸...」醫師勸長照裡不同居的家人們:照顧不是出錢的人最大
圖片僅示意

陳乃菁

健康

shutterstock

2023-09-06 15:00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患者老張先生的女兒張小姐,她一大早就守在門診區,想趕著在其他人出現前和我說話:「陳醫師,在我爸跟我哥來門診之前,請讓我先和你聊聊好嗎?」

既然時間尚有餘裕,我就請她進診間坐著說。

 

張小姐眉頭深鎖:「陳醫師,我很無助。坦白說,我很討厭我爸,因為好賭,我家從沒有好日子可以過。可是,現在他老生病,我覺得還是要好好照顧他,只是我覺得我家的人都不能好好照顧他,我每次跟他們提醒,他們還是做不好。」張小姐說到最後已經是邊說邊哭。

 

等她稍微鎮定後,我問:「你負責照顧爸爸嗎?」

她說:「我和我妹妹負責出錢,哥哥和媽媽負責照顧。」

 

我問:「出多少錢呢?」

張小姐說:「我沒有結婚,從開始工作起,都會把每個月收入的一半拿回家給媽媽,一直到現在都是,所以我可以說幾沒存款。但即使這樣,我沒有怨恨過他們。」

 

我默默地想,張小姐是想感受到被讚美和同理呢。於是我說:「你真是很棒的女兒!幾乎把自己都奉獻給這個家了。」停了停,我問:「那麼,你的問題是什麼呢?」

 

父母間的愛恨情仇

 

張小姐說:「我希望哥哥和嫂嫂可以好好照顧爸爸,讓爸爸穩定一些。我發現媽媽會打爸爸,導致爸爸手上都是瘀青和破皮,我每次看到都很難過。」她打開手機中的照片想強調自己不是亂猜測。

我問:「你爸爸打過你媽嗎?」

 

她說:「以前爸爸還很有力氣的時候,只要他賭博賭輸或喝醉,回家都會打媽媽。」

我說:「你媽媽是沒來由就打爸爸嗎?」

 

她搖頭:「那倒不是,是因為爸爸晚上不睡覺,一直去吵媽媽,媽媽生氣了就會捏他的手,叫他走開。」

我問:「如果你不要媽媽打他,那你希望媽媽怎麼做呢?」

 

她說:「陳醫師,你不是說『患者晚上不睡,很多時候起因是白天一直睡』嗎?所以我希望媽媽可以在白天就和哥哥多陪爸爸到處走走,或是做些活動,這樣他晚上就會好好睡了。」

我問:「你哥哥白天不用工作嗎?」

 

她說:「要,可是他是自己在家做生意,不像我是人家的員工,一定要按時上下班。」

我說:「想想你媽過去5、60年被打被罵累積下來的心理怨恨,現在你期望媽媽心平氣和地照顧爸爸,同時她身邊也沒有兒女陪伴幫忙,自己的時間也因為照顧而被剝奪,無法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你覺得這樣合理嗎?再說,你媽媽年紀也大了,她有體力和餘裕可以陪爸爸參加活動嗎?」

 

張小姐的嘴嘟起來了:「我都可以放下我心中的怨恨來照顧我爸,為什麼其他人不行。」

我嘆氣:「你媽是打從結婚後就一直和你爸住在一起,你哥自小到大,即使成家都沒離開,那麼你呢?你搬到外面自己住,多久了?」

 

她說:「大概快30年了。」

我說:「你想想,這30年來,你回家都是短暫探望的狀態,你和你爸之間算是偶爾見面,日子久了,什麼愛恨情仇都淡了。可是啊,你媽和你爸是每天同住一個屋簷下的人,緊密生活在一起總有摩擦,卻又逃不開,現在你要求家人和你一樣,不太公平呢。」

 

延伸閱讀:

她離開印尼時2歲大的女兒,如今已經22歲...替90歲獨居父親的找看護之路:我希望她能選擇我爸爸

 

家庭照顧中,出錢的人最大嗎?

 

張小姐沒得到我的支持,語氣中明顯多了一絲委屈:「好吧!可是我也說過要請外籍看護來照顧啊,我和妹妹都會幫忙出錢。」

又是家屬間常見的「我出錢,所以我可以主導」的偏頗心態了。我心中默默嘆氣,但表面上還是先耐著性子一步步開導:「你說願意付錢請外籍看護,那麽外籍看護費用是你和妹妹全出,還是哥哥也要幫付錢呢?」

 

她愣了一下,想想後回答:「基本上是我家有3個孩子就分3份,每人負擔1/3。但若要我跟妹妹一人負擔到1/2也是可以,只要能把爸爸照顧好,我是願意的。」

我問:「既然願意請外籍看護,等到外籍看護來了,你考慮過和外籍看護一起把爸爸帶回你的住處照顧,讓哥哥和媽媽休息一下嗎?」

 

她馬上反對:「沒辦法的,我要去上班。」

我說:「可是你請外籍看護,就會有外籍看護在家陪你爸了。」

 

張小姐哭出来:「我請外籍看護是要去協助哥哥和媽媽照顧爸爸的啊,他們根本照顧不好,爸爸一直在退步,日夜顛倒,身上都是傷。」

 

家人間的討論與相互支持很重要

 

我繼續說:「你很愛爸爸,我知道。可是媽媽心裡的傷呢?在和爸爸拉扯的過程中,爸爸有受傷,但媽媽有沒有受傷呢?」

她承認:「我沒有注意媽媽的狀況,我忙著教她怎麼照顧爸爸。」

 

於是我這樣建議:「你先別急著請外籍看護工,也別忙著下指導棋。回家後先好好問媽媽最近好不好,問哥哥和嫂嫂累不累,然後一家人坐來討論,共同決定什麽樣的照顧方式對爸爸最好。不要你自己一個人站在這個家庭圈子外面,急呼呼地亂轉,轉來轉去都找不出一個方向。記得,你要的方式,不見得是他們要的。」

 

話說到這裡,我請她到外面坐,我開始依序看診。

 

輪到老張先生時,我見到陪同進來的人是一對中年夫妻,張小姐跟在後頭。我注意觀察慢條斯理走進來的老張先生,他手上的確有幾抹新舊不一的瘀青,但我問候他時,老人家倒是沒有特別說什麽,只淡淡地說自己還好。於是我轉頭問老先生的兒子和媳婦,也就是張小姐的哥哥和嫂嫂:「爸爸的病況怎麼樣?」

小張先生說:「這個病就是這樣吧,日夜顛倒,反正我們就順他,愛睡就睡、不睡就不睡。我們也不想用太多藥,不然他整天昏昏沉沉,萬一跌倒了,我們會更困擾。」

 

我問:「需要幫你們寫量表,讓你們去申請外籍看護工來幫忙嗎?」

小張先生搖頭:「我們家也不大,多一個人來擠,還要管她吃飯跟看她的心情,我想還是算了吧。」

 

此時我看看張小姐:「那麼你呢?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

她說:「主要是哥哥和嫂嫂在照顧,我沒有意見,只是想看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讓爸爸更好。」

 

當天看診就在一家人的沉默中結束了。

 

作者簡介_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陳乃菁診所院長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 《失智照護

 

今年上半年,吳旻潔展現果斷的據點整頓決心,一口氣關閉6家店;下半年預計再關4家,包含中壢SOGO店、營業坪數最小的捷運書店與東湖店,以及中國深圳店。台灣9家店加總營業面積占總營業坪數約3%,對實質營收衝擊則小於3%。但是,許多人對於誠品一連串的關店策略,仍難免產生疑慮與憂心。

 

「能在今年果斷地關店,是因為我們的全通路發展已經準備3年多。」吳旻潔用富有特色的娃娃音,不急不徐地回應這些天外飛來的憂心,並且開始闡述她醞釀3年、斥資5億元的數位轉型,要讓誠品連結起線下線上的全通路概念。

 

吳旻潔

吳旻潔做出籃球防守姿勢,生動呈現夢境場景。攝影/吳東岳)

 

談數位轉骨 結合線上線下  打造全通路

 

2004年,吳旻潔剛踏入誠品不久,誠品高階主管曾大力建議吳清友建置數位平台,為此,吳旻潔做了一份報告,網羅誠品上下員工、外部企業家的意見,提出誠品是否有發展數位的必要性。

 

吳旻潔甚至還跑去請教網家董事長詹宏志,「他聽到誠品想做電子商務(EC),就用做一本刊物與雜誌是不同的比喻來解釋;提醒後者的營運模式涵蓋定價策略、文章主題等,要考慮的變數不同於只做一本刊物……。」

 

吳旻潔認為,詹宏志在提醒,誠品應思考當時是否具備做電子商務的基因。接著吳旻潔大笑著說:「當時的吳先生可能更想多開一間實體店。」誠品發展電商的想法也就此暫時擱置。

 

隨著電商發展的不斷演進,吳旻潔也不斷將誠品放在電商的場域中思考。「當然會希望誠品永續,但首先要想,下一個5至10年,它應該要怎麼樣轉變?」吳旻潔顯然認為,照舊模式,誠品是無法應付網路所帶來的商業變化。

 

然而,誠品的特殊定位,放眼望去,其實找不到太多範例能參考。「譬如說全聯、momo,他們較偏向民生物資,而非內容。」吳旻潔觀察,誠品則不同。

 

「如果沒有實體空間的話,感覺誠品就像一門生意,沒有特別,也無法體會到空間跟美,更不能在裡面想像、做很多事情。」既想要保有誠品在實體世界所擁有的獨特品牌力,又想跟上網路帶來的改變,吳旻潔一路以來思考的,都是如何不屈從於電商拚價格、重口味的行銷模式,走出誠品自己的數位轉型

 

她的體認是「創一個電商平台也許很快,但要真正打通各社群媒介、平台等,並串聯線上下,至少要花2、3年。」

 

談內部革命 組新團隊   要同仁駕馭工具 

 

今年9月,誠品先端出大菜——誠品人App與新會員制。年底「誠品線上」緊接著登場。這是吳旻潔一路匐匍前進,不斷嘗試錯誤後的成果,背後整編了包括10年來從未更變過的POS系統、以為買套裝軟體套用就可以的網路書店後台,到CRM(顧客關係管理系統)全新上線,每個調整改變,都經歷「至少失敗一次」的痛苦歷程。

 

回頭看,2000年上線至今的誠品網路書店,僅占整體營收2%,因為「以往誠品是以店鋪為核心。」要做數位轉型,就要用新腦袋,帶入新思惟。於是,她從外部找到專業主管,打造一支約40人團隊,名為商業運用與技術創新小組,展開一連串打掉重練的內部革命。

 

吳旻潔第一步先整理誠品臉書、Instagram等社群平台;緊接著第二步導入CRM系統,快速累積消費者軌跡,並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料。「就能夠針對特定族群辦活動或推播訊息;樓面改裝、擺設等也都能參考。」吳旻潔說。

 

踏出的第三步,便是推出新會員制度與誠品人App,以提升黏著度,新推出的App上線首日即獲iOS系統不分類及生活風格類免費排行的第1名。目前誠品會員約有257萬人,其中25歲至50歲約占7成,這群消費客群對數位相對不陌生。「誠品自此要抓住客人當下的需求。」吳旻潔下了這樣的註解。

 

數位思惟帶動的內部革命也因此隨之展開。她解釋,誠品同仁們正學習如何駕馭這些工具、改變思惟,因許多思惟與制度需要重新建置或破除,一旦換腦袋成功,「線上訂貨、線下取貨,顧客在誠品將是無縫接軌狀態;並提供個人化服務,打造一致性顧客體驗。」

 

為了支撐起誠品的虛實整合,誠品自2017年就開始找地,準備倉儲物流空間。「剛好誠品總經理(李介修)是這方面專業,能在台商回流前找到地,真的很幸運。」年底將啟用的物流中心,成為誠品數位轉型的大後盾。

 

最後1里路,則是年底將上線的誠品線上平台,吳旻潔認為,此時的誠品,將從以實體店鋪為思考的經營,轉換成以人為中心、以會員為核心思考的全方位服務。

 

讀冊生活董事長張天立注意到誠品的轉型,他提到發展數位與傳統經營空間截然不同,且虛實整合是一大困難。「建置需求、所需人才都不一樣,加上投資電商與數位有如無底洞。」不僅如此,他指出,實體店面如何持續營造人文薈萃氛圍,形塑集客力與人文魅力都是誠品的考驗。

 

誠品

疫情下,誠品在香港逆勢展了兩間店,吳旻潔欣喜地秀出排隊人潮照片。(圖/誠品提供)

 

談社區小店夢想 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

 

數位轉型到位,讓吳旻潔今年一口氣關掉10家店,並不表示實體店將萎縮,相反地,誠品將在台灣各地抽長出「社區小店」的綠芽,這是一直種在吳旻潔心中的夢想。

 

「誠品20周年,林懷民老師曾許願319鄉都有誠品。」吳旻潔十分認真看待這件事。「但誠品虧損15年的主因是開錯店,許多小店都是叫好不叫座。」因此評估進入都市外的區域的可行性,必須格外審慎。

 

回顧過去,吳清友自2004年將誠品從書店轉而發展文創產業,第一步就是擴大店裡的選品量,隨著敦南店型獲利,默默確認「關小店開大店」的經營策略。

 

「2016、2017年看到家樂福開始發展小店,我就跑去跟吳先生說希望研發小店。」當時吳旻潔還用自己的生日命名專案,以宣示決心。沒想到吳清友驟逝,她暫緩計畫,將重心放在2018年將開的誠品南西店與中國深圳店,「小型店就這樣一直擱著……。」

 

但隨著網站、App就緒,吳旻潔埋在心裡的夢想再度點燃。建築大師姚仁喜曾說:「去誠品有一種歸屬感,好像去了一個安心的地方,一個屬於你的地方。」在吳旻潔想像裡,社區小店將不超過150坪,要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成為他們心中能安頓的空間。

 

「希望靠社區居民與活動去創造特色,實現誠品的場所精神。」她透露:「先嘗試一家,並邀請對誠品『愛之深,責之切』的人去挑剔一輪後,再模組化。」至於店鋪設置地點,誠品內部幾經激烈辯論,「舉例來說,我認為要幾個縣市各撒一家看看;但有另外一派則覺得要從台北開始,先將之前關掉的店鋪補足。」

 

即使發展小店,誠品在都會中心的大型店鋪,仍會維持一定能量與指標性。今年投入改造的誠品信義店、松菸店、台北車站地下街和新竹巨城店為例,信義店自6月取代敦南店24小時營業後,2個月以來書區業績成長1千萬元;新竹巨城店改裝後,7月業績也較去年同期成長5成;海外布局也未停止,今年香港新開的2家店面更出現排隊人潮,消費者很快回到實體店逛店、買書,享受誠品獨有的氛圍。

 

誠品人App

誠品九月推出全新誠品人App,以及會員制度,新增「黑卡」與「小童學卡」。(圖/誠品提供)

 

談黑暗中的挑戰 唐鳳啟發  不對未來做假設

 

對吳旻潔而言,夢境中青蛇的威脅,至此應是如釋重負,她已摸索出篤定的方向。

 

今年4月,她曾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對談。「今年遇到最精采的對話,就是跟她。」唐鳳口中的誠品是「能成為線上下共同創作的空間」。等於替誠品未來的全通路平台做出新的詮釋,意外地,與吳清友曾說過的「誠品是台灣社會的集體創作」遙相呼應。

 

吳旻潔回想,她問唐鳳這輩子還有哪些想完成的事情,唐鳳的回答是:「這輩子我已經過完了,對我來講,這輩子就是過到上一刻。」

 

「當下我有被電到的感覺。」吳旻潔聯想到佛法講的「活在當下」,不對未來做過多的假設與計畫,正如數位就是不斷變化、時刻嶄新一般。

 

「很多人對誠品的標準與期許是非常高的,其他地方能容忍的,在誠品卻不行……。」吳旻潔似獨白地說著,接棒3年多,遇上風雨如晦,她並不驚惶,下半年起,誠品營運若能逐漸回歸,意味著,最壞的時刻應該過去了。

 

延伸閱讀 : 「寧願不開店也要守住誠品精神!」董座吳旻潔:2021年要結束舊包袱,迎接新常態

延伸閱讀 : 玉山金獲利萎縮遭降評!想買金融股,外資喊進「這兩檔」

延伸閱讀
父母長照、親友死別、職場退休...精神科醫師看超高齡化社會:退休族不得不面對的「70歲危機」
父母長照、親友死別、職場退休...精神科醫師看超高齡化社會:退休族不得不面對的「70歲危機」

2023-05-20

從小就知道爸爸的財產不干我的事...分產上被宣告「落榜」,她仍獨力負擔看護費嘆:不建議長輩生前分產
從小就知道爸爸的財產不干我的事...分產上被宣告「落榜」,她仍獨力負擔看護費嘆:不建議長輩生前分產

2023-05-04

媳婦連娘家缺錢蓋房也惦記我的辛苦錢...來台25年67歲看護嘆:我幫我家裡一輩子了,還要幫媳婦娘家?
媳婦連娘家缺錢蓋房也惦記我的辛苦錢...來台25年67歲看護嘆:我幫我家裡一輩子了,還要幫媳婦娘家?

2023-04-26

80多歲父親省錢不請看護,孝子扛照顧日夜操「50歲生日當天猝死」!該不該請看護?6面向評估
80多歲父親省錢不請看護,孝子扛照顧日夜操「50歲生日當天猝死」!該不該請看護?6面向評估

2023-04-21

她離開印尼時2歲大的女兒,如今已經22歲...替90歲獨居父親的找看護之路:我希望她能選擇我爸爸
她離開印尼時2歲大的女兒,如今已經22歲...替90歲獨居父親的找看護之路:我希望她能選擇我爸爸

2023-02-12

「兄弟姊妹都有各自的家庭,反正我沒結婚...」單身成原罪!一個大齡孝女背後的長照辛酸
「兄弟姊妹都有各自的家庭,反正我沒結婚...」單身成原罪!一個大齡孝女背後的長照辛酸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