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大小不一的壓力、挫折甚至創傷,例如面對該做的事情有拖延症、必須上台做一場艱難的簡報、遭受錯誤對待等,《彈性心態》作者喬治‧波南諾長年研究人的復原力,找出復原的關鍵與能力,根據他的研究,這個能力可被複製、學習,人人都能從傷口中慢慢練習復原。
這是真人真事:傑德出了車禍,左腿完全被輾碎,只好全腿截肢。不僅如此,截肢後的他還遭受嚴重後遺症,治療之路看似漫漫無期,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期待與失望,一度只能躺在床上照顧年幼的孩子。所有人都預期他會被擊倒、壓垮,但並沒有發生,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彈性心態》作者喬治‧波南諾研究發現,人可從巨大創傷中復原,須具備三個重要信念,包括:保持樂觀、相信自己應付得來、不畏挑戰。除了彈性心態外,作者在書中也提供運用的步驟,稱之為「彈性程序」。
今周刊主編蔡緯蓉解釋,首先,要有「脈絡敏感度」,先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什麼情況,才能做出正確判斷並解決問題。第二步驟為「策略工具箱」,觀察自己有哪些策略工具,例如擅長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上網查找資料,就可透過看電影、找朋友說話等方式,安撫自己的恐懼。
最後則是「回饋監控」,「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滾動式調整。」蔡緯蓉表示,當執行策略後,如果發現效果不佳,應替換其他方法,幫助自己復原、度過壓力。
對此心理諮商師邱思華表示,在她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多數個案會卡在某個地方,「翻譯到這本書,我很開心,諮商中會花時間,把書中提到的策略工具介紹給個案。」甚至她個人也曾有無意中運用彈性程序的經驗。
她回憶,2019年到日本福井縣遊玩時,不巧遇到大雪,導致班車不斷延誤開動,此時她開始擔憂萬一持續拖延下去,最後恐回不了家。由於過於焦慮,開始出現恐慌、頭暈,她意識到自己情況,於是立刻蹲下身讓身體感覺舒服(脈絡敏感度),緊接著,為了舒緩自己情緒,她拿出購買的貓咪月曆轉移注意力(策略工具箱),最後評估自己情況有好轉,但仍決定繼續維持姿勢不變 (回饋監控) ,這就是完整運用了一次彈性程序。
「苦難會磨練出最深刻的靈魂,不是要美化這些苦難,而是希望大家記得能夠走到現在,一定也是為自己做出很多事情,你就是你自己的英雄。」邱思華說。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彈性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