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傾向婚後自組小家庭,避免兩代同住產生嫌隙,但有位女網友卻在網路發文表示,婚後原本買房自住,婆婆卻在她懷孕時以幫忙顧孫為由搬進來。由於婆媳生活習慣迥異,婆婆還要求多給1萬元孝親費,即使原PO後來自聘保母仍不願搬走,讓她崩潰求救:「到底要怎麼請她回家?不要再賴在我家了!」
這位女網友在《Dcard心情板》發文指出,婚後居住的房子是她和老公一起買的,娘家爸媽也有贊助一點,但她懷孕期間,婆婆卻以可以幫忙照顧小孩為由,要求搬來同住。原PO覺得跟婆婆保持一點距離比較好,請老公去溝通卻無效,等她坐完月子返家後,婆婆竟自行搬進他們家門。
原PO抱怨,婆婆只要女兒一哭就直接進房間,雖然知道老人家是出自關心,但不敲門就進房間,還是讓她感到不舒服。其次,是婆婆搬過來同住後,以幫忙顧孩子為由,要求老公必須額外多給1萬孝親費,即使原PO後來請了保母,婆婆仍強迫他們要照給1萬元。
此外,因原PO有點潔癖,難以忍受婆婆把碗筷擺在流理台不洗,煮東西時湯汁滴在電磁爐上也不清理;尤其她請保母是來照顧女兒的,婆婆卻指揮保母洗碗、洗衣服,種種生活習慣都讓原PO很難接受。
目前原PO女兒已6個多月大了,作息已較穩定,也持續聘請保母照顧,但婆婆仍不願搬回苗栗的家,請老公再去溝通仍是無效。婆婆更表示已經住慣原PO家,甚至表明:「兒子的家她有資格住」,反問媳婦:「妳是不歡迎我來住嗎?」
所有婆媳問題都是母子問題的延伸
原PO坦言不想跟婆婆同住,老人家卻開哭訴「兩個兒子都不要她!」原來幾年前嫂嫂生小孩,婆婆同樣搬進大哥、大嫂家,後來嫂嫂也受不了,婆婆才搬離。她也強調,已跟婆婆溝通過敲門、清潔等問題,但婆婆置之不理,讓原PO為之氣結。
發文曝光後,網友直指問題癥結點不在婆婆,而是老公,「所有的婆媳問題都是母子問題的延伸」、「先處理老公」、「請他硬起來!」
有人建議原PO「東西收一收回娘家住吧,跟老公說他媽哪天搬走妳哪天回去」、「回去娘家,表態自己的態度,婆婆不走,這個家我也待不下去。如果老公還是一樣豬隊友的話,那說實在的,真的沒必要繼續一起住,還不如離婚,把房子另一半買下來。」
也有人換個角度提出不同觀點,表示「這問題每個家庭都會發生,老人家有『被遺棄感』,不是金錢/物質能填補的,不建議用『魚死網破』的方式處理…,如果什麼都用一刀兩斷的方式處理,很難保證被斷的是哪一方!」
尚未組織家庭的年輕人也該留意此問題,「婚後不要離家太遠,最好可以每天有人回家陪老人吃飯聽他們靠北,兄弟姊妹輪流嘛…,這事可以雙贏,別搞成雙輸!」
家人之間也需建立「界線」,尊重彼此空間
其實親子關係隨著人生每個階段應該不斷調整,如同「婆婆半夜幫蓋被子」的都市傳說,就是孩子「轉大人」之後,父母未能調整親子互動方式的例子。
作家黃越綏曾在《婆媳學問大:黃越綏解答世代婆媳問題》書中提到,即使房子是父母買的,也應該尊重晚輩的私人空間,不該一聲不吭就自由進出。
而且要去兒媳的住處之前,必須先取得他們同意,否則雖有免費房子住,但晚輩卻時刻如驚弓之鳥,完全沒有居家隱私的尊重和安全感。尤其對於媳婦而言,跟公婆相處不比與自己父母親來得自在,與其要經常受到這種無形的壓力,那還不如直接租房子算了,至少房東還不會如此隨便、不尊重。
諮商心理師張璇則表示,面對身體的衰老與身邊不斷的分離與逝去,長輩會覺得越來越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容易覺得「人老了沒用」,否定自我價值,也會覺得自己似乎不再被需要。
子女除了體諒爸媽,讓他們「感到被在乎」、「與他們同在」,仍需「適度設立界線」,才不會被爸媽過度的關心、期待,或無法回應對方的罪惡感壓垮。至於身為長輩,也要學著放手,不要過度參與兒女的生活大小事,降低對子女精神上或生活上的依賴,才能活得獨立自在,與兒女保持健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