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導演楊力州以《奇蹟的夏天》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09年推出作品《征服北極》,13年後又以《無邊》紀錄台灣團隊遠征南極歷程,種種事蹟被譽為台灣最重要的紀錄片工作者之一。但其實楊力州直到30歲那年,才毅然決定投身紀錄片拍攝中,是什麼原因讓他辭去穩定教職?在這條路上,他又看見哪些風景?
「我以前不喜歡看紀錄片!」楊力州笑著坦言。比起影像,小時候楊力州更喜愛繪畫,在還依照能力分班的那個年代,功課最好的排第1班、他是吊車尾的「3年20班」,國中時因畫畫得到獎上台接受校長頒獎,讓他找到成就感,高中就讀復興美工、大學進入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人生前進的方向,看似早已刻畫一條清晰道路。
大一那年,他參加台北縣(現新北市)繪畫比賽獲首獎,獎金有8萬元,但不知何故他竟用這筆費用買了台攝影機,他開始站在街頭記錄剛解嚴的台灣,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示威抗議。大三時,有位中文系同學向他的系所借用教室播放紀錄片《月亮的小孩》,當時為了怕影片太無聊,楊力州還刻意站在離後門最近的位置,預備隨時可低調開溜,沒想到竟然站著把整部影片看完。
畢業後,他回到母校擔任2年教職,當同事們討論結婚、買房、生小孩時,楊力州的靈魂卻更加躁動不安,深知一旦進入生命下一階段,他很有可能再也離不開教職工作,於是楊力州毅然決然報考研究所,給自己一次機會。
他回憶,由於非電影科系畢業,也從未研讀電影史,於是在研究所面試前一天,還刻意跑到書店翻看西洋電影史,背誦下「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單車失竊記》」準備作為萬用答案。但當面試官詢問「你最喜歡哪一部紀錄片」時,那場夏日午後觀看《月亮的小孩》的回憶,竟成為他人生因此轉彎的舵。30歲那年,他開始義無反顧投身拍攝紀錄片至今。
楊力州笑說,那位中文系同學,就是現今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他現在還會跟聞天祥打趣:「都是你害我拍紀錄片,如果我養不活自己,你要養我!」但也因為如此,當有學生憂心自己不知道人生未來方向時,他以自己半路出家的生命經驗,寬慰學生不要擔心,即使感覺走錯路,但「都沒有走錯的路,只是不知道會在哪時候,產生推你一把的力量!」
▲2019年楊力州前往南極拍攝紀錄片《無邊》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提供)
現在的楊力州,不僅走出一條羅馬大道,甚至也開始為新一代的導演,開闢一條「怪咖」的路。他找來18名大學或研究所剛畢業的紀錄片導演,紀錄那些未必被社會主流接納,卻努力堅持自己理念與想法,試圖改變社會、世界的人物與議題,楊力州則是為年輕導演尋找人脈、資源,例如協助邀請《月老》配樂侯志堅、《孤味》配樂柯志豪等業界翹楚幫紀錄片配樂。
「我覺得自己做對了!」原因是他發現年輕創作者與富有經驗的大師們一起工作,能力會大躍進,比在學校學習3、5年更快;另一方面,過去他拍攝紀錄片,期待能夠泯除偏見,卻發現這世界有太多偏見無法被改變,但透過《怪咖》系列紀錄片,就像疊起18層階梯,一步步帶領觀眾一起跨越偏見那堵高牆。
談起未來目標與期望,楊力州笑著許下新年新希望:「正在籌拍2024年的賀歲電影,是一部校園青春愛情電影!」這也許不是一句玩笑話,他的鏡頭從抗議街頭,到甲仙《拔一條河》、征服北極後又到《無邊》南極,用鏡頭逐夢的路上,似乎沒有什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