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上了年紀後幫忙照顧孫子、孫女的老年女性是骨外科診所最大宗的顧客,她們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痛,神經痛會變成慢性的,持續到她們進棺材為止-就算是腳踩在最高級的絲綢上,走起路來,膝蓋還是會感到痠痛。
女兒從小就與同性的母親共享很多東西並得到幫助,不僅在飲食生活上是如此,從剛開始胸部發育時要挑選的內衣,到平時的衣服、入學考試的補習班、雙眼皮手術的醫院,全都是和媽媽一起選的。女兒有很多沒意識到的部分都與母親聯繫在一起,即使沒有一直勾著手一起走,但在心理上有這份聯繫在。媽媽和女兒總是勾著手過日子,有的女兒說,成年後母親的眼珠似乎也跟著自己轉,女兒不知道自己到底對媽媽有多依賴、與媽媽的連結有多深、彼此帶給對方多少影響。
小時候自我與他人的界限不明確,因此如果受到某人心理上的強烈控制和影響的話,自我甚至會變模糊,會產生依賴強者的危險。很多子女從小就以這種方式與母親形成強有力的連結,成為了心理上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但即使是母女關係,也絕對不能成為命運共同體。由於控制大多會被解釋成「偉大的愛」,雖然我們有點難對控制下評論,但控制不會被評為必須抵抗的邪惡之氣,因此它把觸角伸向女兒人生的各個地方。
媽媽更是無法讓這個命運共同體解體,因為母親也在這個關係中確立了自身的價值與存在感,所以拿掉女兒的存在,母親就會經歷恐慌,就像自己的人生突然漂流在茫茫大海之中一樣。
「我們無法分開,我們怎麼能分開呢……」即便女兒結婚,這個命運共同體也無法解體,女兒結婚獨立後應該互相bye-bye,但媽媽和女兒根本沒有認真地意識到彼此是需要獨立的關係。因此,母女的故事不斷進化,真正的母女衝突在女兒婚後正式開始,母女命運共同體這個既緊張又厲害的故事序幕更容易隨著娘家母親開始幫忙育兒而揭開,她們雖然彼此相愛,但關係依存在對彼此的需要之上而錯綜複雜,這樣的關係讓彼此感到疲憊。
媽媽本來不是更喜歡兒子嗎? 沒錯,媽媽愛兒子。但是媽媽們也學到了很多,她們知道如果兒子結婚後介入他的婚姻生活,兒子的人生就會變得累。婆媳衝突的話題已是人盡皆知的故事了,因此有些母親們為了兒子生活的和平,從一開始就非常小心地與兒子、媳婦建立關係,周遭的人也會勸她們不要與兒子和媳婦過於親近。
「不要一直做小菜送媳婦,聽說最近大家都不喜歡這樣。」
「連電話都不通知一聲就去兒子家啊? 唉呦,不用想也知道,人家當然不喜歡啦。」
這可謂教育之正向功能。但女兒卻不同,與女兒的關係如同未受教育的地區,沒有任何基準和指南,大家認為娘家母親幫助已婚女兒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女兒有這種母親的話就是很有福氣的女人。
再加上娘家母親所生活成長的世代是家父長制的社會,母親為子女犧牲、奉獻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因此會覺得即使子女長大成人、組建家庭、獨立出去了,家長也要照顧子女,盡心盡力照顧子女都算是父母的美德。不過卻沒有想到,她們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自己無法將子女人生與自身生活分開的緣故。
而且事實上對媽媽來說,女兒是好欺負的。為了讓子女成功,為孩子做飯、打掃、干預大小事、給予協助皆為父母的美德,既然要介入,比起讓人頭痛的媳婦,女兒是更安全的選擇,因為打從一開始,女兒就是屬於母親的領域。媽媽自信地打開已婚女兒家的大門,幫忙照顧孩子、整理冰箱、打掃廁所、做小菜送過去,如果女兒是職業婦女的話,娘家母親介入的餘地只會更大。媽媽光是介入還不夠,還會佔據一席之地,開始發聲。
「喂,你不擦地嗎? 吸地就算打掃完了嗎? 吸塵器掉出來的灰塵都去哪了?」
「你也網購太多東西了吧? 說什麼沒錢,別小看花掉的這些小錢,你不知道這樣買下去會累積很多債務嗎?」
「對老公溫柔一點吧,而且到現在還叫他什麼歐巴來、歐巴去的,都生孩子了,還叫什麼哥哥? 叫老公吧。」
「小孩吃點餅乾和麵包會死嗎? 你也是這樣被養大的, 你有死掉嗎? 小題大作…… 唉呦,要是你有這麼在乎你媽就好了。」
「要這樣做的話你去找保姆吧,我是你的侍女嗎?」
「我才收你50萬韓圜就幫你照顧孩子,大家都嚇到了耶? 他們還問我我女兒生活是不是很困苦。」
「你最近怎麼這麼胖? 別人看了還以為你懷了二胎,別再吃了。」
啊!媽媽對女兒的碎念大派對還沒結束,但女兒即使痛苦也只能忍受,她們既需要媽媽的幫助又感到抱歉,雖然不喜歡嘮叨,但也有些方面因母親而輕鬆許多,而且說實話,若沒有母親的幫助,她們無法想像如何獨自度過這種生活。女兒左右為難,很痛苦,所以最近甚至出現了「娘家母親恐懼症」的新造詞,還出現了跟婆婆相處比跟母親相處還更自在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