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自欺欺人了!快面對現實吧!你只能騙得了你自己。
這只是其中幾句我們認為他人在自我欺騙時使用的表達方式。對方會先告訴我們一件事,同時說明他所認為的真相,透過他的表述,我們會感覺他已然說服自己接受了那種看法,這主要是因為他願意相信,而不是因為它是事實。我們稱之為「一廂情願」。自此,我們推斷出了自我欺騙的心理過程,即一個利用言語思維圓謊的過程。
有的時候,謊言包括對感受、動機或行為的辯護,目的之一是為了讓謊言聽起來易於接受或理由正當,二是在謊言不那麼可信時,便於找藉口。
「下載一張盜版CD沒什麼,因為我是窮學生。那些貪心的唱片公司那麼有錢,區區一張CD不會造成什麼損失。」
當我們不願為做過的事承擔全部責任時,我們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也就是合理化那些行為。
「我論文得分這麼低,是因為老師不喜歡我。」(而不是因為沒有努力做好)
當我們受到連對自己都不願承認的感受驅使時,可能會找出合乎邏輯的理由,為自己做過的事辯解,進而讓整件事看起來完全合情合理。
「我出門買了新外套,因為我沒有合適的衣服去參加珍的派對。」(而不是因為甩了我的前任也會到場。我要讓他看到我過得很好,很開心,一點也不後悔和他分手)
就像本章開頭引用的電影《大寒》中,麥克所說的一樣,每個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來點自我欺騙的把戲,我們或許都不能安然度日。「事情最終會圓滿解決的」,人們經常用這句話自我催眠,這樣就可以避開內心的失落或悔恨。「萬事皆有因」,我們都這麼說,但實際上,生活大致上是不可預測且隨機性的。合理化會讓我們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有序的世界裡,這個世界會根據一些宏大的規畫不斷進化,但其實它只是一個隨機的世界,痛苦的事情經常無緣無故降臨。
增強自尊,是合理化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另一大作用。「黛安獲得了晉升,而我沒有,都是因為她野心勃勃,而且善於哄騙老闆。」相較於接受黛安更勝任工作的事實,這個版本的故事難道不更讓人心裡舒服些嗎? 「布蘭蒂喜歡大衛多於喜歡我,是因為他有錢有車。」但也許真相是她認為大衛更有趣,更有魅力。
最重要的是,合理化並不屬於非常強大的防衛機制,事情的真相通常就藏在表像之下,只要稍加提醒─當有人用非批評亦非指責的方式道出真相時,我們便能在一番短暫的掙扎後,予以承認。
需求與依賴
合理化經常出現在減肥人士打破某項飲食規則的時候。
「今天的工作真是忙翻了,我應該獎勵自己一些冰淇淋─一小碗就好,明天少吃點就可以了。」
「我對自己太苛刻了,照這樣下去,我的節食計畫很可能會搞砸。偶爾犯幾次規,更能提高減肥的動力。」
我們都知道實現目標的過程有多艱辛─清楚自己當下的欲望,同時卻又不能滿足它。就像我們渴望減肥,但飢餓可不是那麼好受。所以為了滿足一時的欲望,我們會合理化那些違背長期目標的行為;也即是說,為了得到眼前想要的東西,我們會對自己撒謊。認同第二組敘述的讀者,會選擇該種合理化方式。
各種成癮的人,常會以此方式對自己與身邊的人撒謊。酗酒的人出了名地不誠實,他們對自己如此,對心愛的人亦是如此;為了回避喝酒傷身的事實,他們先是否認,接著便是合理化事實。「就算喝壞了,也是我自己的身體。」是酗酒的人常向自己和他人撒的謊。
同時,他們還會降低問題的嚴重性,並將之「正常化」。
「誰沒有一點不良嗜好,沒有人是完美的。」
「今天壓力真大! 喝點酒為下場會議提提神。」
「喝酒可以讓人放鬆,有益於睡眠,這樣明天就會精神百倍了。」
一般來說,當我們的長期目標或價值觀與當前想要滿足的願望出現衝突時,就會出現合理化的情況。我們會試圖透過謊言,掩飾真實動機或行為造成的後果,逃避目標無法實現之苦。若你經常為物質成癮尋找藉口,比如節食失敗或無法堅持設定的目標,那麼,你有可能正在利用合理化防衛。
另一種相反的情況是,當我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合理化的情況也會出現。《伊索寓言》中狐狸與葡萄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點。狐狸說葡萄是酸的。該類型的合理化是指為逃避欲望、嫉妒或後悔而向自己撒謊。當一個女人有足夠的理由感到失望,卻表現出絲毫都不在意的時候,她正在利用合理化為自己的失落辯解;當一個男人頭頭是道地告訴你,他才不願過朋友那種生活時(客觀上令人感到羨慕的生活),他正在合理化自己的嫉妒。若你最接近第一組敘述中的內容,你也許正在運用合理化防衛。
在潛意識裡對親密關係存在恐懼的人,總是有非常合理的理由為自己開脫。為了遠離情感上的依賴,他們會合理化自己對親密的需求,用合理的解釋掩蓋他們的恐懼。
「在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之前,我不想談戀愛。」
「等我準備好安定下來的時候再約會,我可不想隨便甩人。」
從事大量分析工作的人,可能因為非常投入,甚至熱衷於他們的學術研究、法律條款、化學或定量分析,造成沒心思顧及情感關係。他們也許會說服自己,事業的成功需要全力投入,可能的話,犧牲關係也無妨。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