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認清一個現實——其實我們感知到的一切,並不是這世界真正的樣貌。」——塔莉・沙羅特,《正面思考的假象》
前陣子看完電影《在車上》後,忽然對開車這項行為產生憧憬。銀幕上那輛紅色SAAB駛過海岸及雪地的畫面太美,看得我目眩神迷,顧不得自己考到駕照至今幾乎從未上路,一踏出戲院就急忙租了共享汽車,沿著和平東路繞行幾圈。
我自認開得不錯:遵守號誌、禮讓行人、輕踩煞車……當我把車停妥、鬆綁安全帶時,本來滿心期待副駕駛座的男友會為我拍手叫好,沒想到一轉頭,只見他像隻受驚的小動物,蜷縮座位邊緣瑟瑟發抖。
「怎麼樣?我開得很好吧?」
「你哪來的錯覺?沒發現行人和車輛都不敢靠近你嗎?他們一定都以為你在酒駕!」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我所認知的世界與現實間竟存在如此鴻溝,彷彿大腦戴上一副美好的玫瑰色眼鏡,卻看不清四面埋伏的危機?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科學教授塔莉・沙羅特,在著作《正面思考的假象》中,提供了優美、風趣且扎實的解答。她透過一系列論述,層層剖析人類大腦中最高明、也最危險的騙術——「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是什麼呢?這是一種深植於人類大腦的天生傾向。心理學家研究證實,大部分人會高估自己發生好事的機率,而低估遇上壞事的機率。簡單來說,我們會毫無根據地相信「明天會更好」「衰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並依據這樣不可靠的認知,做出一連串不理性、甚至具毀滅性的決策。
編輯本書的過程,也像是踏上一段不斷顛覆自我既定認知的驚奇之旅;本書中文版最終命名為《正面思考的假象》,其緣由也是如此。本書用意並非否定樂觀爲人類所帶來的諸多益處甚至必要性——畢竟,若少了這份信念,上古祖先不會勇敢地踏出部落探險;NBA球員不會在比賽最後六秒鐘奮力投出致勝一球;我們都不會積極活出充實人生。然而本書同時也提點了我們,樂觀的定義其實可以更科學、更立體。我們必須理解,正面思考有時其實是一種錯覺甚至假象——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擁有天生神力,能豁免於每天上演的各種意外,甚或血流成河的戰爭、股市崩盤及生離死別。
我們無法改變與生俱來的樂觀天性,但就如同本書最後提到,杜克大學經濟學者在透過實驗探討樂觀心態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後,用一個譬喻總結其研究:「樂觀就像紅酒,一天一杯有益健康,但一天一瓶就有害了。」
小酌能增添生活風味,本書將指引你以「理性飲酒」的心態,學習如何「理性樂觀」;善用正面思考的力量,保持樂天,也保持警醒!
(本文作者為今周刊出版資深編輯 )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正面思考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