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Black Swan,2010)講述著從小學習芭蕾的妮娜(Nina),夢想有天能在舞台上發光,用精湛舞技征服眾人。如今,她的夢想就在不遠處了,多年下來,她持續不斷的努力,彷彿就要帶來回報。她投入的劇團正要推出「天鵝湖」這部經典舞作,舞藝過人的妮娜正是主角「天鵝皇后」的考慮首選。
▲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2010)講述著從小學習芭蕾的妮娜(Nina),夢想有天能在舞台上發光,用精湛舞技征服眾人。(網路劇照)
這是妮娜一舉成名的絕佳機會,若能爭取成功,會讓她舞者生涯攀上巔峰,說什麼她也會卯足全力準備。
而天鵝湖的演出傳統上,擔綱主角「天鵝皇后」的舞者,通常會一人分飾兩角,在劇中,她必須扮演「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對妮娜而言,要把「白天鵝」詮釋好,一點都不是問題,「白天鵝」的純潔柔弱形象,根本就是妮娜的真實寫照,她從小就是聽話的乖乖女,看起來溫馴無害、惹人憐愛。
但唯一要克服的問題是「黑天鵝」。故事裡的「黑天鵝」要去誘惑王子,這角色得要性感妖媚、舉手投足都得展現魅力與自信,可是這樣的狂放姿態,從來就不是妮娜在真實世界裡熟悉的生命面貌。
因此導演曾和妮娜表達自己的疑慮,他擔心妮娜無法演好「黑天鵝」,他還跟妮娜說,他知道妮娜是團裡最會跳的舞者,她每個動作都精準完美,幾乎不會犯錯,但這卻正是她的舞蹈難以打動人的地方,導演覺得妮娜跳舞只是想把動作做對,但少了熱情,因此看她跳舞並不會感動。
於是他跟妮娜說:「完美的演出不在於控制,而是真情流露。」(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導演提醒她,控制,只是避免犯錯,唯有帶入情感,她的舞蹈才會生動起來,唯有釋放內心的真實感受,她才能演好「黑天鵝」。
是什麼讓妮娜的情感像被卡住一樣,無法流動?電影給我們的線索,或許是她與母親的關係。
二十八歲的妮娜,一直與母親同住。母親為了讓妮娜專心練舞,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幫忙妮娜處理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電影並沒特別提到妮娜的父親,感覺像是她與母親從小相依為命長大,母親曾是芭蕾舞者,只是她的舞者生涯並未持續太久,可能也是有所遺憾,因此把自己的遺憾也放到了女兒身上補償,從小就栽培女兒學芭蕾,往專業舞者的路上發展。
電影一開場是妮娜夜裡的夢境,早上醒來,妮娜就與母親談論自己的夢,這說著兩人的緊密關係,母親是她生活裡重要的分享對象。
但母親對妮娜生活的涉入也很深,包括對女兒劇團相關人事物的了解、在家隨時問女兒在做什麼、甚至任意進出女兒房間等等行為,都反映出這位成年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反映著母親的過度掌控與保護。
再看母親房裡的布置,有一整面牆上滿是妮娜的畫像與照片,但它的呈現方式並不溫馨和諧,反倒有點嚇人恐怖,給人感覺她生活焦點都在女兒身上,女兒的世界,彷彿就是她的全世界。
而妮娜粉紅色調的的房間,裡頭擺滿各式各樣的絨毛娃娃,第一眼你大概還以為這是十歲小女孩的房間,但沒想到這竟是一個二十八歲女人的房間,這都說著妮娜尚未長大的姿態,她還是母親眼中的小女兒,而她自己也以「母親的乖女兒」這樣的形象生活著吧!
電影讓我印象深最深的一幕,是妮娜得知自己獲得天鵝皇后角色的那天,她撥電話告知母親這好消息,母女兩人都興奮不已,母親還說晚上回家要好好慶祝一番。
回家後,母親買了一個大蛋糕回來,還是她們最愛的草莓奶油口味,她興高采烈要幫女兒慶祝,只是妮娜看了看蛋糕,臉色卻有些為難。她的為難,不難想像,身為一個即將演出的舞者,她需要謹慎控制飲食,維持身材體態,這大蛋糕對她來說,並不是現在能夠好好享用的食物。
於是妮娜跟母親說,不要切太大塊給她,但母親還是切了一大塊,母親說難得慶祝沒有關係,妮娜只好再表達自己的胃還有點痛,真的沒辦法吃這麼多。
我們先按下暫停鍵,試想如果你是妮娜的母親,這時的你會有什麼感覺?
有人告訴我,她一開始會有點不舒服,但她能理解女兒不吃的原因,所以也能尊重女兒的需求,自己的不舒服也就好一點了。
也有人說她會有些難過,覺得自己是一片好心想幫女兒慶祝,但女兒卻不太領情,這多少讓人覺得失落,有種熱臉去貼冷屁股的感覺。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但孩子卻不領情的失落情緒,很常出現在父母身上,也可以被理解,但接下來的問題就很重要了,當有這感覺之後,你會怎麼處理?
你會試著去了解孩子拒絕背後的需求,或是從失落情緒中探索自我內心的期待,讓這衝突成為認識孩子、認識自己的好機會,還是這情緒會轉為生氣憤怒,然後像是把這情緒丟包出去,要孩子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妮娜的母親有失落,而她的處理是後者。當妮娜說自己胃不舒服,不能吃這麼多,沒想到原本開心的母親瞬間變臉。
「妳不吃,那我丟掉了。」母親用憤怒的語氣說,並走向垃圾桶,作勢丟掉。
「媽,妳不要丟,我會吃掉它。」妮娜嚇壞了。
面對母親的情緒,她選擇忽略自己的需求,選擇先照顧母親的需求。當她說完,母親的臉立刻恢復笑容,食指還沾了一口蛋糕塞入妮娜嘴裡。
▲電影《黑天鵝》中母親病態的控制慾讓人發毛。(網路劇照)
《黑天鵝》裡有著許多驚悚情節,但對我來說,沒有一幕比上述場景更驚悚。
雖然只是一小段情節,但它很精準表達這對母女的互動姿態,特別是她們處理衝突的面貌。母親的失落情緒與要把蛋糕丟掉的舉動,都讓女兒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做錯事,於是她馬上改口,安撫母親的情緒,並配合母親的需求,把蛋糕給吞下去。
我們可以想像,這就是妮娜的生活日常,當她表達出與母親不同想法的時候,母親並不一定能接受,甚至還會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讓女兒放棄自己的需要,來「買單」母親的需要,而孩子只能硬生生地吞下母親的期待和自己的委屈,母親並不允許女兒做她自己。
這樣的互動長期下來,孩子容易學會一件事:壓抑自己的情感與需求,反正我講自己的需要,也不會有改變。她的人生很容易變成為別人而活的人生,她的生活首要目標,不是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要讓別人失望。對妮娜而言,「別讓媽媽不開心」已經成為她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片中另有一幕,也有類似呼應,那天妮娜躺在房間床上自慰,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裡,但忽然眼睛一睜開,竟看見母親就坐在床邊盯著她,她一整個被嚇醒,後來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幻覺,而虛驚一場。
我們若把性當作是一股生命能量的展現、是情感與慾望的流動,這一幕,讓我們再一次看見母親就像座高牆,妮娜流動的真實情感,在那面前,就會戛然而止。
處在這樣的成長經驗,妮娜不會是一個敢於展現自我的人,她活得小心翼翼、怕做錯事,給人的感覺有些畏縮,她就像等著他人拯救的「白天鵝」,但她能否成為為自己創造命運的「黑天鵝」?
▲電影《黑天鵝》隨著公演的逼近,幻覺不斷襲來,妮娜的內心開始分裂(網路劇照)
就是導演擔心的地方了。她若要在台上完美呈現「黑天鵝」的魅力,她就得脫下「母親的乖女兒」形象,碰觸內在最令自己感到黑暗與不安的一面,讓過去被抑制而無法流動的情感與慾望有機會流露出來。
《黑天鵝》對我來說是部成長寓言,是一個過度壓抑的靈魂,想要活出自我的故事,只是成長的過程,難免會有驚悚之處,像是她的背長出了黑天鵝的翅膀,雖然超現實,但也是種象徵,像是打開了被綑綁許久的翅膀,獲得了自由。
改變後的妮娜出現越來越多拒絕母親的行為,曾讓母親很不解說:「我的乖女兒怎麼了?」而我的答案是,妮娜知道自己的身分不再只是「母親的女兒」,現在的她,也是她自己了。
「完美的演出不在於控制,而是真情流露。」導演對妮娜說的話,如此想來,不只是跳舞的秘訣,似乎也是教養的原則。
▲電影《黑天鵝》妮娜完成蛻變,成為黑天鵝。(網路劇照)
教養不是控制,不是把孩子變成一個處處擔心自己犯錯的人,這麼一來,他的生活姿態容易變得退縮,而他的人生所追求的,不是創造幸福,而是避免犯錯。
記得有一次一個大學生和我聊起他考研究所的決定,其實他對那研究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我好奇問他:「為什麼想去考呢?」他的回答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忘記,他說:「因為同學都在考啊,我想跟著大家走一樣的路就不會錯吧!」
「如果錯了呢?」我繼續問,「如果錯了,反正大家一起錯,也沒關係。」他的人生不是在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不是在追求人生的豐富體驗,他在過的是避免犯錯的人生,然而這不是沒有代價。
教養不是控制,不是把孩子變成聽話的人,就忽略他的需求、抹去他的感受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開始學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聲音,他會用別人的感受當成自己感受,容易活在他人的期待裡,當遇到人際衝突的時候,較容易討好或成全他人,選擇委屈自己。
甚至父母為了加強控制力道,而使出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的眼光會難以看向遠方,他們眼光所望之處總是父母的表情,他們關注父母的反應,更勝過自己的成長。「別讓父母不開心」往往成為他們生活的首要目標。
你希望孩子的人生,是為著「別讓你不開心」而活嗎?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希望如此,甚至有父母會跟我說,若孩子的人生變成這樣,他會感到非常難過。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孩子告訴我,他們想做自己的決定,可是會擔心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甚至造成父母的失落與失望,內心有所愧疚與自責。他們常覺得,父母最大的希望是要自己聽話,去走父母安排或是期待的道路,但他們也好希望父母能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決定,了解這決定背後自己的需求與期待是什麼。
原來父母心裡的想法與孩子所感受到的,中間有這麼大的落差,但它也給我們一些啟示,不要以為孩子一定會懂我們的「苦心」,孩子感受到的,常常未必是我們想告訴他的事,想讓他們知道,我們就得透過有效的溝通或清楚的行為讓他們知道。
另個啟示是,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也可能跟我們內心的想法有所落差,比方我們希望雖然孩子能擁有自己的創意,可是當他自由發揮的時候,我們卻酸言酸語數落他,又或我們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可是每次他一犯錯,我們就嚴厲指責,這些矛盾不一致的現象,都會讓孩子有所懷疑。
因此練習說出我們心裡真正想說的話,透過每個行為彰顯我們想要傳遞的訊息,常與孩子澄清與核對,成為父母的重要功課了。
教養,不是控制,而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經驗世界。教養,不是限制孩子的想像,抹煞他的情感,更重要的是let it go,是放手,讓他的真情真感自由流動。
(本文摘自《影癒心事:他的家庭你的傷痕,心理師陪你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時報出版,黃柏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