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放眼世界,更該內觀島嶼。一旦我們張大眼睛,走入這塊土地時,將可以發現從產業企業、地方政府、在地人民一起翻轉、共同改變的力量。
本期起「我城我鎮」將隔周刊出,與讀者一起看見每個認真努力的在地故事。
二○○九年,一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屏東牡丹鄉、僅五千人的南台灣部落鄉,卻在地方居民與鄉公所合力之下,善用本地資源,走出困苦悲情。
鄉長潘壯志說:「牡丹鄉和多數偏鄉地區一樣,面臨人口外流、經濟衰退等問題,原鄉還要承受傳統文化凋零、土地流失受限及自有財源不足等困境,面臨極大挑戰。」
公務員下鄉,輔佐地方轉型
在同一片土地生根,在地鄉公所是最能感同身受的第一線,風災過後的十餘年間,牡丹鄉公所接續推動部落旅遊、公營景點、農業生產、綠能交通等計畫。潘壯志說:「去年四林格山遊樂區試營運,今年底旭海溫泉休閒中心也要試辦,大梅溫泉也已完成規畫,有了產業,人才會留下來,部落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陪著鄉民推行地方創生十餘年的鄉公所祕書蔡重仁說:「我們想重建這個野牡丹花的故鄉,進行人才培訓、餐飲技術訓練、民宿農場課程,用人文、自然資源建構社區生態旅遊環境。」
六年前,牡丹鄉公所聽聞原民會推出「產業示範區」的推動計畫,率先帶頭和鄉民研議,計畫「牡丹心旅行」,理出主打生態旅遊的頭緒。以社區為單位,輔導東源、旭海、高士、四林、大梅五個社區規畫生態旅遊,再由公所協助結合民宿、餐飲、接駁業者,制定制度,讓各社區不僅能單一運作,也互相形成產業鏈。
東源森林遊樂園裡的東源湖又有「哭泣湖」之稱,讓東源湖恢復景色優美的面貌。
「除睡蓮」行動
排灣族人回流,拚觀光產業
在當初申請四年一期運作的十三個示範區中,牡丹鄉繳出唯一百分百按時執行的成績,也是第一個結合公營景點與部落旅遊的鄉鎮。到旭海山邊走阿朗壹古道,海邊看寄居蟹,四林格山遊樂區是恆春半島最好的瞭望台,高士能體驗排灣族傳統婚禮、大梅參加食農教育,都讓牡丹鄉成為南境觀光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