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緣故,過去2、3個月幾乎全國都在居家防疫,工作模式也轉變成WFH居家辦公;隨著待在家的時間變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也變長,彼此摩擦難免多一些,尤其親子間的溝通更是一大考驗。
資深演員崔佩儀日前上談話節目淚灑攝影棚,悲訴「疫情讓她失去了一個兒子」,同住在屋簷下卻得不到對方的關心,讓她怨嘆自己很可悲,更不懂結婚的意義何在?
56歲的崔佩儀以經典電視劇「花系列」走紅,國內降級鬆綁的緣故,她日前受邀上年代電視《聽媽媽的話》節目首錄,然而,本該溫馨的場面卻因互相指責一度變得火爆;崔佩儀坦言,疫情害她失去一個兒子,由於自己與兒子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反而讓母子倆「相對兩無言」。她透露,疫情期間多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卻也產生更多衝突。
崔佩儀表示,為了想打破「無話可說」的窘境,自己有次要求兒子「你可以跟媽媽說說話啊!」孰知,兒子當下沉默了一會兒,便問一句「你今天還好嗎?」話一出讓崔佩儀當場理智線快斷,直呼「我就坐在你旁邊一整天,你竟然問我還好嗎?」講到情緒激動處,崔佩儀開始怨嘆自己的落寞。
「我結婚幹什麼?老公在國外,小孩也不跟我說話,一個人坐在大客廳,晚景淒涼。」但兒子也解釋自己本來就安靜,不太會找話題聊天,他很願意陪媽媽說話,希望媽媽可以主動開話題;崔佩儀聽完淚灑攝影棚,感性地說「媽媽已經老了,我不是女強人,我也需要你的照顧。」
節目一播出立即引發高度討論,有網友認為,崔佩儀或許可以跟兒子分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而不是將自己的觀念要求兒子照單全收。「妳也可以試著了解年輕世代的話題跟流行,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跟兒子成為像好朋友一樣,而不是帶著『你是我的』觀念,這樣妳很累,兒子也很累。」也有人直言「小孩每天要背負這親情勒索的壓力很可憐。」
如何跳脫親子間「以愛為名」的情緒枷鎖 聽話=孝順?
以愛為名的枷鎖容易令人喘不過氣。在華人文化的生活裡,我們往往被教育:不要跟別人辯駁,要忍讓,要犧牲……而這些特質更助長情緒勒索的發生;《今周刊》過去就曾報導過諸多關於「情緒勒索」的文章,當中有知名諮商心理師周慕姿說道,在華人文化的架構下,對於某些父母而言,孩子「夠不夠聽自己的話」,就決定了孩子是否具備美德與孝順。
尤其從小到大,長期跟孩子的互動,都是比較權威式「上對下」的要求與命令。隨著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事業與專業知識,這樣的父母缺乏跟孩子互動的方法知識,因此沿用過去習慣的互動方式,如此才會覺得安心,覺得有安全感。
但是,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樣子。當父母無法習慣,也無法接受時,「我養你這麼大,你居然這樣回報我」這類情緒勒索的話就容易出現,而孩子也會礙於因為該「孝順」的罪惡感,使得自己與父母陷入情緒勒索的循環中。
周慕姿表示,即使在華人文化架構下,有一個「關於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概念,是絕對不能被忘記的,「彼此身為一個人,有需求,也有感受,應該要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用『你應該』或教條壓抑,使得兩人互動,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唯有試著理解對方,並且將自己的需求傳達,而後便能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妥協方式。
唯有自我價值感提升,才是讓你能夠不再深陷「情緒勒索」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