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練習「這樣」說出真實情緒,你將拿回自己力量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練習「這樣」說出真實情緒,你將拿回自己力量

2021-08-30 16:42

時常在語言上,把「感受」跟「屬於自己的情緒」混為一談。不僅僅暗示著這些情緒跟對方有關,同時暗示是對方造成我的情緒,應該要為此負責。常常使用這樣的語言時,不難想見一方面更遠離自己真實的情緒,也遠離了自己真實的力量。

「我感覺⋯⋯」這個中文發語詞翻譯成英文是「I feel⋯⋯」。以此開頭, 在英文裡會接下去的就是情緒詞彙,在中文裡卻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垃圾桶,可以銜接的東西非常多,包含:

 

「我感覺受傷了」「我感覺被冷落了」「我感覺不被在乎」

 

這看起來像情緒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真的情緒,只是包裝成情緒的「控訴」:

 

我控訴你讓我受傷,我控訴你冷落我,我控訴你不在乎我。換句話說,就是我要求你為我的情緒負責任,但具體的情緒是什麼,其實沒有說清楚。反正就是要你改變自己的行動,不要讓我經驗到那個情緒。

 

包裝成情緒的控訴,很多都通往情感勒索。這也是言語暴力的一種。

 

「我感覺他這樣做一點道理都沒有」「我感覺這件事這麼做不合理」「我感覺他這樣做對○○○不公平」

 

這類型的語言雖然也是以「我感覺⋯⋯」開頭,但後面的句子其實跟情緒沒有什麼關聯,而是「價值觀」。這一組句子假使正面表述,會成為「我的價值觀是⋯⋯所以我認為他這樣做不合理,對○○○不公平。」但我們通常很少這麼正面表述,而時常讓它隱藏在「感受」裡。

 

包裝成感受的價值觀,是我們還沒有勇氣正面捍衛的價值觀。

 

「我感覺不想做」「我感覺不想動」「我感覺不想配合」

 

這組類型的句子雖然一樣是以「我感覺⋯⋯」開頭,但後面具體想表達的事情是「行動」。假使我們試著正面表述,大概會成為:「抱歉,我現在不想做。」「我現在身體很疲累,不想移動。」「基於⋯⋯我無法配合。」

 

無法正面拒絕的互動,驗證著充斥言語暴力的情境或過去經驗。

 

「我感覺很生氣,你不要再說了」「我感覺想哭了,你到底想怎樣」

 

這組語言不好分辨。並不是這樣開頭就必然與情緒無關,然而細緻分辨的話,時常可以發現,與其說它是情緒,不如說是「工具」。有點像是媽媽只要一動怒,小孩就只能聽話;女朋友只要一哭,男朋友就只能順從;孩子只要一委屈跺腳,爸媽就必須馬上安撫。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工具性的情緒,是我們用來控制局勢的武器,但它不是真的情緒。

 

工具性的情緒用得越多,就會越遠離自己真實的情緒。就像總是利用生氣讓男朋友來安撫自己,就沒有機會面對「生氣」並不是自己真正的情緒。藏在生氣底層的,也許是對關係的挫折、對關係的無助、對自己的失望、對事情不如預期的沮喪、對努力沒有用的憂鬱。重新指認這些情緒,能幫助我們好好地靠近自己,而不只是陷在「我用情緒控制你/我不想被你的情緒控制」的狀態裡。

 

「我感覺你冷落我」「我感覺你說的話讓我不舒服」

 

聽到這種類型的句子時,是否會馬上感覺到自己被指責了?如果有,你也是那種「叫姐姐,不要叫阿姨,人家會難過」的言語暴力受害者。從小受到這樣類型的語言影響,認為自己要負責別人的情緒,並不是合理的情緒界限。阿姨的情緒要她自己面對跟處理,怎麼可能是一個小孩子就能傷害的?阿姨總有一天也要面對自己就是阿姨的事實(by身為阿姨多年的我)。

 

你可以陪伴支持,但別人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要區分別人的情緒裡有沒有我

們的責任,是一個細緻的權力區辨過程,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辨得出來的。簡單地說,假使我們已經確定自己使用著非暴力溝通的語言,那麼對方的情緒就是「對方的責任」。我們能成為善意的支持,幫助對方整理自己,而不是轉身離開。

 

在展開真正的非暴力溝通以前,我們需要仔細地分辨自己想描述的情緒究竟是不是「真.情緒」,還是上述這些假裝成情緒的價值觀、行動、控訴、以及總是將別人的情緒往自己的身上攬的想法。

 

這樣的語言,時常讓我們在關係內搶著當受害者,也暗示著對方是加害者。因此,這個彼此情緒勒索的關係,自然沒完沒了。我說一切都是你害的,你也說一切都是我搞的。我們害來害去,有時候不計較,有時候計較;有時候一樣多,有時候你多我少,然後彼此永遠都覺得不公平,覺得自己一直受害、非常委屈。

 

擺脫受害者思維,重回平等關係

 

為了不要再當受害者,需要使用更準確描述情緒的語言、知道如何分辨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自己的「情緒」。

 

簡單分辨兩者的語言邏輯是:情緒是人人生來就有的,而不是別人造成的。例如:我感覺生氣、悲傷、委屈、無奈、沮喪、挫折、痛苦、憤怒等等。情緒是人人都有的感受,卻也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反應,但面對同樣的情境,大家的情緒不見得相同。

 

相對於:我感覺被冷落、被無視、被瞧不起、沒被放在眼裡、不被在乎等等。這些說法雖然也都在描述中隱含著情緒,卻同時包含「對方應該為此負責」跟「我對此無能為力」,其實是會推開自己力量的語言。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多常使用「把力量推開」的方式描述感受?

 

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不是一件壞事,只是它時常讓我們遠離自己的力量。用這樣的方式描述,會加強「我們是受害者」的情緒,也會合理化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同時無法為了這件事積極採取行動、保護自己或是反擊對方,只能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這樣的語言,只會讓彼此的平等關係變成「加害者/被害者」「提供者/接受者」「背信者/誠信者」「有能者/無能者」。

 

有些時候,我們確實是無能為力的,連保護自己都不行。於是,我們學會一直使用這些語言來描述自己經驗的各種關係。無論在這些關係裡,我們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因為我們誤以為只有這種方法能描述自己的一切經驗。

 

讓我們從準確描述自己的情緒開始,試著不使用那些被動式、不隱含別人應該負責的語言,僅僅描述自己經驗到的情緒、屬於自己的情緒、那些不是別人應該負責的情緒。這是一個很難的練習,但也是一個關於拿回自己力量的練習。

 

使用這樣的描述,一開始會很不愉快。因為我們習慣怪罪、卸責給別人;畢竟我們還是喜歡受害者的位置。處在這個位置讓我們感覺自己有權力指責別人,也讓我們感覺能為自己發聲,以受害者的姿態控訴:「怎麼可以放過對方!」「他怎麼可以不負責!」「這不合理!」等等。

 

然而,使用精確描述情緒的語言,能幫助我們從被害者移動到平等互動的成人關係、能幫助自己感覺到不需要一直委屈自己、能照顧自己的情緒、能決定自己要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或干擾、能更平等地彼此相愛跟互動。

 

你描述的感受,是你的「感受」嗎?還是包裝成感受的「控訴」呢?你會想試試看透過「語言」拿回自己的能力嗎?還是比較偏好「受害者」的語言呢?

 

要平等地互動,需要從平等的語言開始。願我們都能透過語言自我療癒,也療癒彼此。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延伸閱讀

膝下無子女,新竹110歲人瑞繼承2千萬土地卻人間蒸發!積欠45萬地價稅,稅務局一招討回
膝下無子女,新竹110歲人瑞繼承2千萬土地卻人間蒸發!積欠45萬地價稅,稅務局一招討回

2023-11-26

2024地價稅開徵,怎麼繳回饋比較多?悠遊付、台灣Pay...電子支付還能抽獎,優惠一次看
2024地價稅開徵,怎麼繳回饋比較多?悠遊付、台灣Pay...電子支付還能抽獎,優惠一次看

2024-10-25

11月地價稅開徵》戶籍要掛1年,才能申請「自用住宅」?地價稅你該懂的6節稅重點
11月地價稅開徵》戶籍要掛1年,才能申請「自用住宅」?地價稅你該懂的6節稅重點

2021-11-30

名下6間房,如何省地價稅?國稅局教你突破「自用住宅用地一處」限制:6間都享優惠稅率「這天前快申請」
名下6間房,如何省地價稅?國稅局教你突破「自用住宅用地一處」限制:6間都享優惠稅率「這天前快申請」

2024-09-18

地價稅率差4倍!5條件符合「自用住宅」,這天前快申請...戶籍遷出變空戶能申請?逾期罰多少錢
地價稅率差4倍!5條件符合「自用住宅」,這天前快申請...戶籍遷出變空戶能申請?逾期罰多少錢

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