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和80歲母親同住的不是「菁英哥哥」…父母偏心的暗黑真相:期待「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來照顧

和80歲母親同住的不是「菁英哥哥」…父母偏心的暗黑真相:期待「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來照顧

2021-07-09 10:54

關於父母偏心的對象,除了孩子的性別之外,出生的順序也經常成為討論的話題。例如長子往往受到父母的過度期待、老么最受寵等,這些說法各位應該不陌生吧?或許你身邊的人就有過這樣的經歷,也或許你自己就是過來人(抑或受害者)。

 

正如大家所關心的,父母對子女的偏心(Favoritism)在家庭研究領域中,早已經是一項議題。國外對於父母偏心的研究,不只是著眼於子女小時候,也會針對成人(中年時期)持續進行研究,這時候偏心的是年邁的父母,其中尤以母親居多。

 

子女會察覺父母偏心

 

父母的偏心會對手足關係造成陰影,這種論點可說適用於任何情況。

 

根據一個針對700多名中年子女的調查[1]顯示,如果受訪者認為「以前爸媽對待我們兄弟姐妹並不公平」(記得過去父母偏心),或「爸媽和某個兄弟姐妹的感情特別好」(現在覺得父母偏心),這些人都會強烈認為「兄弟姐妹一定覺得我不好」。若是詢問認為現在╱曾經被「冷落」的小孩,以及認為現在╱曾經受寵的小孩,也有同樣的結果。

 

此外,父母過去偏心所造成的影響力比現在偏心還要大,或許正因為抱有這樣的記憶,現在手足之間的關係才會有這麼多紛擾。而且這些紛擾的發生與年齡無關,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讓記憶變得模糊,不論到幾歲,父母過去的差別待遇依舊容易在兄弟姐妹間造成糾葛。

 

 

有關偏心的研究中也指出了親子間的認知差異。

 

社會學者吉兒.蘇特(Jaclynn Jill Suitor)主要研究的是高齡母親和中年子女的關係(前述的一般認知也是其團隊的調查結果)。她的研究指出,子女雖然會察覺到「父母偏心某個兄弟姐妹」,可是他們其實不知道到底是哪個手足最受寵。[2]

 

蘇特研究的特殊之處在於,她不是只蒐集父母或子女的資料,而是蒐集所有家人的。針對每個家庭,她會考察母親和子女等家中所有成員,詢問親子與手足彼此間怎麼看待對方,並且分析各自看法的異同,至今已經發表了好幾項分析結果。

 

蘇特指出,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會和某些子女感情特別好,或特別依賴他們(說一句題外話,蘇特剛開始看到許多母親大方承認自己偏心還覺得很困擾)。而且母親偏心的時候,子女也約略察覺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並不像對其他兄弟姐妹那麼多。

 

可是蘇特的調查顯示,母親覺得自己「特別喜歡」的小孩和子女覺得最受寵的手足,通常並不一致。具體而言,母親回答「特別喜歡的孩子」和子女回答「(被認為)特別受寵的孩子」,兩者一致的比率為40%強。

 

換句話說,母親「特別喜歡」這個孩子,但孩子卻認為「媽媽喜歡的是別的兄弟姐妹」,或相反地,母親「特別喜歡」的是別的孩子,子女本人卻覺得自己最受寵,這樣的情況占了一半以上。

 

雖然還不到感嘆「子女不解父母心」的地步,不過親子的想法的確很容易有差異。但如前所述,父母如果偏愛某些子女,所有孩子都會察覺到「爸媽對我的關愛比較少」,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期待「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來照顧

 

父母對子女的偏愛,不僅代表情感上的偏好,還含有另一項意義,那就是「將來要讓誰來照顧自己」。如果父母已經決定老後最想依賴的孩子,而且也會要求這個孩子照辦的話,兄弟姐妹間的「差距」就和父母息息相關。原因如前所述,是由於接下照護父母重擔的手足往往會陷入困境,和兄弟姐妹間的「差距」更會日漸擴大。

 

如果將希望子女照顧自己的心情稱為照顧期待,那麼這個回應照顧期待的人選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是性別。選擇符合照顧期待的對象時,女兒比兒子更容易出線。偏愛女兒乍聽之下「還可以接受」,可是如果有好幾個女兒的時候怎麼辦?相反地,如果沒有女兒,全部是兒子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此外這和排行也有關係。父母要是期待長子(女)成為「可靠的兄姐」,可說就是期待他在自己將來的人生──尤其是老後──成為值得依賴的對象。只是我在前面的排行影響偏心程度的章節裡也說過,事實上,「可靠的人」不一定都是「兄姐」。這麼一來,選擇照顧自己的「目標」時,就不能光靠排行決定。

 

有一種說法是,父母的照顧期待會表現在對子女的援助上。尤其是在小孩長大以後,例如出資讓他買房子等,提供經濟支援或生活上的協助,其實正是期待這個孩子將來會用照護來「回報」。

 

事實上經過實證研究後,會發現這種說法不一定成立。例如蘇特曾經和研究夥伴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一起針對母親的照顧期待做過調查。[3]兩人以500多名65歲到75歲的母親為對象,首先個別詢問她們所有子女的詳細資料,接著問她們「最希望誰來照顧自己?」

 

他們把獲得的資料統計分析後,(很意外地)發現這些母親對子女的資助和對他們的照顧期待毫無關係,對於最想依賴的子女,不一定在他們身上砸最多錢。例如「雖然我給○○結婚和買房子的錢,可是老了以後仍然希望是姐姐照顧我」,根據蘇特他們的資料顯示,不少母親都是這樣回答的。

 

而在子女看來不公平的照顧期待,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麼說可能讓人聽了不舒服,可是根據我個人先前的研究,父母的照顧期待容易指向「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

 

持平而論,其實父母並不一定有很清晰的想法,認為「這個孩子被拖累也無所謂」,只是他們的確會有優先順序,認定某個孩子「(的人生)絕對不能被我拖累」。於是在挑選照顧自己的對象時,便會找那個優先順序排在後面的孩子。而根據我個人的調查,也曾經好幾次發現父母對子女抱有這樣的心態。

 

和母親同住的不是「身為菁英的哥哥」……

 

在此我將以具體的「小故事」來說明前述的情況。不過這個「小故事」並非我所調查的個案,而是根據好幾個案例編出來的。

 

故事的主角是兩兄弟中的弟弟正樹(49歲),他有一個大兩歲的哥哥悟史(51歲)。

 

正樹和年近80歲的媽媽一起住在老家。媽媽幾年前在外面跌倒以後,走路或移動常常變得很吃力,因此採買、打掃、洗衣服等家事都是正樹在做。

 

他在大約8年前開始和媽媽一起住,主要是因為他當時剛好離婚,否則他以前和媽媽的關係並不算特別好。

 

大學中輟之後,正樹和父母常有爭執,因此在工廠找到工作後,馬上就搬出去住了。他在快30歲的時候和女同事結婚,也生了小孩,一家三口在太太的建議之下,逢年過節時多少會回家看看爸媽,只是他總覺得和父母之間仍有些隔閡。

 

不過正樹離婚之後,母親的態度開始「軟化」,父親過世時,她便問他「要不要搬回來住」。母親的理由是一個大男人獨自生活很辛苦,又希望他能幫忙管理父親留下來的一間出租公寓,而這件事也已經獲得哥哥同意。恰好正樹當時工作上遇到了瓶頸,於是接受母親的提議,辭去工廠的職務回到家裡,開始和媽媽一起生活。

 

 

其實正樹很難想像自己現在竟然會和媽媽一起住,因為他總覺得會和媽媽同住的是哥哥悟史。

 

因為悟史很得爸媽的寵愛,從小他的功課就很好,不但讀的是頂尖大學,之後也是進知名的大企業工作,是正樹眼中的「菁英哥哥」。悟史上大學後同樣搬出去住,可是他在學時的花費都是爸媽出的,結婚有了小孩、要買比較大的房子時,也是爸媽提供金援。

 

而正樹離家以後就盡可能不和爸媽往來,倒是悟史常和媽媽聯絡。事實上,正樹會知道悟史一家的近況,幾乎都是從媽媽那裡聽來的。

 

此外媽媽和長媳的關係也很好,有時候悟史太忙,嫂嫂會自己帶小孩來玩。媽媽看起來也很喜歡這個媳婦,正樹曾經看過她開心地對鄰居說:「真是娶了個好媳婦呢!」

 

一和悟史相比,正樹的心情就會變得很複雜。他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沒能回應父母的期待是他自己不好,可是一方面又覺得「誰叫爸媽眼中只有哥哥……」。

 

儘管如此,媽媽還是對剛離婚的他伸出了援手,所以她並不是不重視不成材的自己。於是,正樹雖然擔心除了打工之外只能收租金的生活有點不穩定,但還是盡力照顧母親,「善盡之前未盡的孝道」。

 

不讓「完美的傑作」被捲入麻煩

 

不知各位如何解讀正樹、悟史以及他們和媽媽的關係呢?誠如我一開始所說,這個「小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確實目睹過好幾個類似的例子。

 

就像正樹說的,媽媽的確在他人生中的關鍵時刻「伸出了援手」,可是倒過來說,媽媽對他這一生比較像樣的支援,好像也「只有」這麼一次。相形之下,哥哥悟史結婚以後則屢次接受父母的金援(而且金額絕不是只有「零用錢」的程度)。

 

每次遇到類似的案例,我都會覺得很疑惑──為什麼父母不依靠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孩子呢?(在這則故事中指的是悟史)

 

父親過世後,日常生活中需要幫忙的時候,媽媽也不會向悟史求助,倒是她所謂的「哥哥已經同意由正樹收租」,就像是拉起了一道防線,讓悟史可以不必幫忙家裡的事。可是媽媽明明和悟史比較親,這樣看來不是很不自然嗎?

 

然而,如果把這樣的行為解釋成「媽媽想守護悟史的人生」,一切就說得通了。

 

 

假設正樹和悟史都不和母親住,一旦她生活上有需求,應該會主動找平常比較要好的悟史幫忙吧?可是如果悟史為了幫母親的忙而回老家,他的生活就一定會受到影響,尤其母親要是到了必須照護的程度,甚至可能妨礙到悟史的工作──因此母親才會先買保險。也就是說,她是把正樹放在身邊、讓他負起持家的責任,留下弟弟而放過了哥哥。

 

對他們的母親來說,哥哥悟史是「完美的傑作」,是從小就成功「投資(金援)」的「理想兒子」。他在職場上也很成功,還娶了可以向鄰居炫耀的太太,而且夫妻倆對自己都很孝順。正因為這樣,她才不能讓這個「完美的傑作」捲入丈夫過世或自己需要照護等麻煩之中。因為如果讓他捲入了這樣的麻煩,自己這輩子的「投資」就化為泡影了。

 

先前我曾提到,「父母希望將來照顧自己的子女,不一定是自己金援最多的那一個」,而且這種說法已經經過證實。但如果前提是「提供的金援要有相等的回饋」,這種說法就不完全正確,然而這些金援如果是為了製造「理想子女」的「投資」,「不給這個孩子添麻煩」,顯然就成了不讓「投資」血本無歸的策略。

 

我不知道這位母親心裡有多少盤算,不過從結果來看,為了守護悟史的人生,正樹確實「被利用」了。當然媽媽可能是真的心疼離婚獨居的正樹,雖然如此,但除了把他叫回老家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幫他了嗎?像哥哥悟史儘管一直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之前還是接受了各種資助,和正樹的待遇不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只是長遠來看,母親現在做的事,並不一定能「守護悟史的人生」。

 

母親不讓悟史捲入自己的麻煩(全部由正樹接手),反而會使得兄弟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會讓哥哥悟史認為沒有穩定工作而待在老家的弟弟正樹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如果母親過世了,正樹該怎麼辦?悟史是不是要照顧他?要是母親過世的時候,正樹和悟史也都上了年紀,悟史若沒辦法一個人扛起照顧正樹的責任,勢必會向自己的家人尋求協助,那麼就很可能導致「依賴的骨牌效應」。

 

要是往負面的方向想,其實母親只要能在健康的時候看到悟史「完美」的樣子就好了,反正也要等到母親去世,悟史才可能為了照顧正樹而導致自己陷入困境。

 

無論如何,母親把正樹放在身邊以「守護悟史的人生」,只限於自己還算健康,而且資源也還算充裕的時候。她在兄弟間種下了禍根,等到她撒手人寰之後,想「守護」的悟史和他的家人就很可能因此面臨悲劇。

 

一肩扛下所有問題會導致整個家庭瓦解

 

 

總結以上的內容,父母把「差距」帶進手足之間,不只會產生兄弟鬩牆等「人際關係的麻煩」,還可能導致手足間社會經濟層面的差距。尤其在由誰照顧父母這種關係到「父母和家庭」的手足交涉中,父母的干預影響非常大。因為「父母和家庭」的責任分擔,與「手足差距」的發生和擴大直接掛鉤。

 

父母在過往和現今對子女們的態度,會左右責任分擔的交涉方向,假使父母過去或現在偏愛特定子女,往往會讓這個孩子在交涉中立刻處於劣勢。「反正媽媽最喜歡你」、「爸爸最依賴你」──其他手足會基於被「冷落」的不愉快經驗,要求受寵的手足一手包辦「父母和家庭」的大小事。

 

然而這正是「依賴的骨牌效應」的開端。兄弟姐妹因為背負照顧「父母和家庭」的責任所導致的貧窮,會透過家庭這個網絡散播。一個人一肩扛起,並不表示就不會輪到其他兄弟姐妹,而且往往輪到自己時,「加碼的程度」已經遠遠超乎想像。

 

不過因為這樣就指責父母是這一連串悲劇的元凶,並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父母要操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為什麼他們要想方設法讓特定的子女擔負「父母和家庭」的大小事?──那是因為年邁雙親的依賴對象受到限制。

 

請回想一下上野千鶴子女士對於日本人「偏好女兒」的分析。日本人偏愛女兒是因為社會無法消弭大家對照護的隱憂,借用上野女士的話,就是由於「日本的照護保障付之闕如,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半吊子的福利制度的產物」[4]。事實上,現今的長照保險制度仍是以家庭的存在為前提。

 

在「顧家是女性的責任」這種性別分工的結構下,必須依賴家人照護的制度背後,存在著父母為子女關係間帶進的各種差別,包括性別差別、排行差別以及「子女是否成材」的差別。由於依賴對象僅限於家人,因此父母為了尋求保障,便會干預子女彼此間的關係,以確保自己的依賴對象。

 

在父母最終掌握了特定的子女後,卻導致「手足差距」擴大,這些「差距」形成「完美風暴」,讓手足關係陷入危機,都是起因於社會過度期待靠家庭來解決年老和貧窮的問題。由於這些問題被限縮在家庭這個框架裡,才會導致骨肉相殘的困境,而且不久後整個家庭都會因此瓦解。如果不改變社會偏重家庭福利的現況,世代間(親子)和世代內(手足)所發生的家庭失和風暴,就很難完全避免。

 

[1]Suitor, J.J., Sechrist, J., Plikuhn, M., Pardo, S. T., Gilligan, M., & Pillemer, K. (2009). The role of perceived maternal favoritism in sibling relations in mid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1, 1026-1238. 

[2] Suitor, J.J., Sechrist, J., Steinhour, M., & Pillemer, K. (2006). “I’m sure she chose me!”Accuracy of children’s reports of mothers’ favoritism in later life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55, 526-538.

[3] Pillemer, K., & Suitor, J.J. (2006). Making choices: A within-family study of caregiver selection. The Gerontologist, 46, 439-448.

[4] 上野千鶴子,《女性的生存大作戰》,頁一四八。

 

作者簡介

平山亮

1979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專長為家庭與生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現任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福利與生活照顧研究團隊研究員。

古川雅子

1972年出生於日本栃木縣。上智大學畢業,現為報導文學作家,寫作題材主要是與癌症‧失智症共處、科學與社會、震災與群體等。目前也為雜誌《AERA》的專欄「現代肖像」執筆。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手足風險:當我們慢慢變老,兄弟姐妹究竟是我的資產,還是負債?找回親情與現實的平衡點

延伸閱讀

「遺產像是一把刀,讓我們四兄妹互相殘殺...」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別留錢給孩子
「遺產像是一把刀,讓我們四兄妹互相殘殺...」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別留錢給孩子

2022-09-02

「現在省下來,孩子以後才有錢花...」施昇輝:老了省吃儉用拼命攢遺產,孩子就永遠是「媽寶」
「現在省下來,孩子以後才有錢花...」施昇輝:老了省吃儉用拼命攢遺產,孩子就永遠是「媽寶」

2021-07-08

沈殿霞:女兒35歲才能用遺產...別讓錢毀了子女的人生!3個名人故事告訴你財產規劃有多重要
沈殿霞:女兒35歲才能用遺產...別讓錢毀了子女的人生!3個名人故事告訴你財產規劃有多重要

2020-06-22

指數型 VS 高股息ETF選誰?她賣掉金融股,存股006208、00878...比較4優點3缺點:新手首選這1種
指數型 VS 高股息ETF選誰?她賣掉金融股,存股006208、00878...比較4優點3缺點:新手首選這1種

2024-10-09

富邦金、中信金、凱基金…7檔金融股連動漲起來,背後利多是?這檔被外資砍殺「照樣攻上短均線」
富邦金、中信金、凱基金…7檔金融股連動漲起來,背後利多是?這檔被外資砍殺「照樣攻上短均線」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