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兒腫瘤科醫師自述:
今天我來參加一個小孩的喪禮。我是孩子生前最後一個主治醫師。
六個月前,這孩子因為頭痛、嘔吐、嗜睡住院。電腦斷層顯示一個巨大的腦瘤。經過手術、化療、放療,病人曾一度好轉。
好到什麼程度?你想像不到這樣活蹦亂跳的孩子,會是躺在床上的住院病童。
不幸病情轉壞,和我先前預測的一樣。
我所建議的每一種療法都辜負了家長,我所不樂見的每一個副作用都降臨在孩子身上。
在通往喪禮的路上,我懷疑自己該不該來?我起碼有100個理由不來。
一來我必須往前看,不能陷溺於以前的損失,該把能量留給川流不息的新病人。
再者,把這時間保留給自己的家人,陪孩子游泳,教孩子做代數,應該比「紀念某病人」來得有意義吧。
何況家人可能也不太想見到我。
爸爸曾經對治療有很多意見,舉凡抽痰,給藥,置換管線,常和醫護人員起爭執……
後來我發現他只是比較急。越來越了解他,就越尊敬他,他是個負責盡職的父親,自始至終沒掉過一滴眼淚。
而我這個敗軍之將,只會讓他憶起那些困難的對話,痛苦的藥物毒性,難以彌補的生命損失……
家人在這樣的場合,或許只想談談孩子的美好回憶,生活中那些甜蜜的往事……
但我終究還是沒有回頭。踩足油門,一路往前。
喪禮上,親友的致詞,振奮人心的祝福話語,彷彿每個在場的人都比我認識這孩子。
家人用生前最珍愛的絨毛熊陪孩子安息。雙親、長輩、老師,用淚水道出孩子的乖巧和體貼。
孩子生病前的生活照:一家和樂融融,到郊外踏青;爸爸參加孩子的舞蹈課,甚至自己也學了一些舞步;媽媽煮了一手好菜,全家一起享用晚餐,是一天最愉悅的時光……
我學到更多。我知道了孩子的綽號,最喜歡的食物,運動和遊戲……
在這樣的場合,這孩子就像是我的。我們曾一起經歷疾病的狂風巨浪;在某些時刻,我們的命運緊緊的綁在一起。
我也是個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安然成長、就學、畢業、結婚、生子,領略人生正常的快樂與哀愁……
爸爸看到我,噙著淚向我微笑點頭示意:「很高興您能來。」
那一刻,我深深的哀悼,感到謙卑與自責。我意識到醫師責任的重大,每個醫療決策對孩子生命的衝擊……
我很高興我今天來了。孩子的肉體消逝,但是並沒有離開我。我聽到孩子在天上對我叮嚀:
「我很好。別擔心,請繼續工作,繼續努力。」
我向他發誓,我一定會的。
作者簡介_林思偕 醫師
台大醫學系畢,1994年起於長庚醫院服務至今,為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學術組教授,同時也是《長庚醫訊》總編輯。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總醫師,並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附屬醫療中心(UCLA Medical Center)擔任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
本文獲林思偕 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