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被全台灣人認識的媽媽,王婉諭身上有太多「非典型」。
她有高學歷,但最喜歡的工作是全職媽媽;在少子化的台灣社會中,她有四個孩子,其中有一對雙胞胎。四年前,因一起無差別攻擊事件,她失去一個孩子,面對鏡頭卻一向理性冷靜,即使無法控制顫抖的聲音,也是極為克制地呼籲社會不要只為個案流淚,而要更謹慎認真地共同搭建,讓台灣孩子可以好好長大的社會安全網。
「非典型」家庭教育 適性發展 了解自己比被評價重要
她不只說而已。「小燈泡事件」到今年三月就滿四年了,這段日子,王婉諭思念稚女的方式,是參加總統蔡英文發動的司改國是會議、馬拉松式地接受講座與媒體邀請,提出對預防犯罪的想法。最新一役,是在去年年底,她扛下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第三名的位置,在宣布參選的五十九天內,完成近百場拜票活動,每天睡不到六小時,今天,她是立委當選人了。
「我覺得我會長成大家所說的『非典型』,是家庭教育我的方式,給了很大支持。」王婉諭說。
她成長在苗栗,父親是中油員工,母親是高中數學老師,上有一個哥哥,自己是么女。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台灣家庭,但律師好友陳孟秀直指特別之處:「婉諭的父母不打小孩,婉諭的外婆家也不打小孩。」三代教育理念都不打罵,會教出怎樣的孩子?
王婉諭舉例,當同學都還在用加法計算,她已經會簡單的乘法了,但老師卻會因「算式不對」而扣她分數;自然課時,作業要繳交發電機,多數同學買現成的機組,輕易發電成功,而她堅持手作,機台無法通電,反被退回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