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未來不會是「想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未來不會是「想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2018-11-26 16:14

當你可以面對挫折、遇見挑戰,也許是另一種福氣!若不是這一踢,
你怎麼知道自己能飛多高!

連續幾年參加國際舞蹈節,讓我有不少機會與許多優秀的國際舞蹈家合作,記得那年我做了兩個作品,一個是給「美國芭蕾舞團」(ABT)男首席Herman Cornejo;另一位則是給「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YCB)的年輕新秀Lauren Lovette,二十二歲,學習慾望強烈,為了爭取上台的機會,她不怕苦不怕難,就是想要站上舞台。穿腳尖鞋雖然是她的強項,但最大的挑戰是現代舞者和芭蕾舞者身體運動方式的不一樣。

 

舞蹈節藝術總監給我的多數是美麗的芭蕾舞者,習慣使用現代身體語彙的我,也必需學習芭蕾舞者的身體美學及心態。多數芭蕾舞者心中有著既定的視覺美感形象,若身體線條不在美感安全範圍內,很容易失去對於「身體/美」的安全感,心中會出現恐懼與障礙。但如何破除慣性,讓芭蕾舞者看見並相信身體可以開發不一樣的美麗,便是我的另一項挑戰。

 

幾天下來,兩位舞者的工作進度非凡,ABT的老將成熟穩健,很快進入狀況;NYCB的新秀也不遑多讓,我對新秀舞者的要求一改再改,只有更高沒有下降,每當太累跳不完或做不到要求時,新秀就會拿起隨身水壺跟自己說話,她告訴自己,成功的兩個要素:第一:Show up(出現);第二:Finish it(完成)。很快的幾年內,新秀從獨舞者被升為舞團的首席舞者,同時被視為新生代明星編舞者。看似少數又幸運的精彩故事,是什麼讓新秀的人生如此特別?是機會、運氣、實力、態度?還是因為競爭太激烈,只有適者生存,所以努力不想被淘汰?

 

這讓我回想過去在台灣時的教學,和多數小孩們學習態度上的差異,差在哪兒?差在執行力和非做不可的動力。在台灣時,許多小孩訴說著自己有多麼愛跳舞,多麼想完成夢想,我聽了感動,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讓小孩們相信這世界其實沒那麼糟,環境沒那麼壞,或許不是每一個人的志向都想改變世界,但我相信當你選擇改變的同時,世界已經在變了。只是很可惜,最終好像只有我在變。

 

大家說台灣的環境不好,我不敢好高騖遠,所以選擇從自己開始做起,從每個週末租教室,提供免費教學及訓練,我拚命地給予、努力的分享,結果有任何改變嗎?沒有,我失敗了!原來免費是最廉價的東西,最不被珍惜的東西,最扼殺慾望的東西。凡事好像不經過一番挑戰,就會讓人少了動力、沒了慾望,老師、父母給的再多,環境再好都沒用!show up 有困難,更別說Finish it。小孩們說的太容易,想要的很多,卻無法付諸行動,於是這教會我兩件事:一、不要太容易感動,這叫濫情;二、凡事要有代價,才是無價。

 

選擇牽小孩的手,讓我經常處於闖關狀態,明知一定會遇見挑戰,卻不知道是否可以過關,我開始自我檢討、反省,我發現我做錯了,我忘了學習需要慾望,有了慾望才會產生熱情,有了熱情人才願意燃燒,懂得珍惜。一時的激情只是另類新鮮感,新鮮感是消費行為,用完了就丟,被丟掉的東西是不會被珍惜的,雖然我知道小孩的心裡可能還是感激,但是當「感激」刺激不了動力時,我寧可選擇創造危機。是我讓事情發生得太容易,我錯在沒讓過程困難些,讓小孩感覺「有挑戰」。基本上免費就是一種浪費。果然,「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一課,身為老師、學生的我們應該都學到了,或是,我學到了!

 

人很奇妙,好像太過安逸時便無法擠出點什麼,「想要」的東西很多,卻動也不動,想要奔跑的快感卻不站起來,想要伯樂看見你的才華卻又不出門?這是什麼道理我真的不懂,真的很矛盾。我的懷疑是,你真的「要」嗎?還是只是想想?人在「不缺乏」的情況下,為什麼要努力?為什麼要行動?的確讓人找不到理由。但孩子們,你可曾想過,這樣的日子你想過多久,我們是否太小看自己了。我們的未來肯定不只如此,人生的精彩應該不只是這樣的小舒適,難道真的不想為自己創造些什麼嗎?

 

許一個未來,許的不就是「想要完成」、「期待成真」?只是想卻沒有行動力,我們永遠看不見未來,更掌握不了方向,那就不要再許自己一個未來了,因為「不缺」的舒適,早已讓你放棄掌握未來的方向。早到的人永遠早到,遲到的人永遠遲到,會為自己準備的人永遠準備,阻塞的交通永遠讓你碰到、害你遲到?是這個世界怎麼了,還是你怎麼了?

 

寄了三十份履歷、面試了二十家公司,還是沒人選擇你,公司換了但主角你卻沒換,問題到底在哪裡?真的是全世界都沒眼光,所以看不見一個有才華的你?無法自我管理、沒有行動能力、遲到、藉口、理由……種種事件的發生都成了理所當然,都是意外;自己的鬧鐘總沒響,別人的鬧鐘總是響,是該換鬧鐘?還是該換面對責任與自我的心態?這所有的一切,跟國籍、膚色、種族、遺傳都沒關係,卻跟自己有關。

 

孩子,也許你認為我很激動,是的,我很激動!因為有一天你也會變老。時間是公平的,我擔心二十年後,你還在「想」許自己一個未來。動起來吧!我真心相信未來是自己創造的,「沒有可不可能,只有要不要!」我用雙手雙腳靠著行動完成自己的夢想,你可以想要也可以做到,但不站起來就永遠到不了。

 

夢人人都可以想,卻不是人人都敢用行動面對。是的,我又要說教了:努力不一定會成功,成功一定要努力,就算不一定成功,也肯定不會白費。行動、努力是「必要」,不是「也許」。不要再許自己一個未來了,做出一個未來給自己吧!一步一腳印踏實地走,從守時守信開始,創造自己做人的價值與信用,未來不會是「想出來」而是「做出來」的!當你可以面對挫折、遇見挑戰,也許是另一種福氣!若不是這一踢,你怎麼知道自己能飛多高!

 

乘著夢想飛翔的旅途中,難免遇見挫折與挑戰,挫折可能是人生的轉機,挑戰可能是勇敢的氧氣。果實甜美的滋味來自於栽種時的汗水,人生的精彩來自於酸甜苦辣的滋味。孩子,只有把自己當藝術創造,路才會寬廣長遠;只有夠飢渴,才有才華可言!

 

但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更不只如此,某些財產可能會變成無法投保,然後價格就開始下跌,使擁有者陷入財務壓力。抵押貸款的違約率一旦提高,擔保品的價值一旦低於貸款,貸款方就會焦頭爛額。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Company)有一份報告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繁榮區域為例,研究氣候變遷的影響,發現如果不作任何因應,海邊那些容易洪水氾濫地區的房地產可能會遭受更大的損失,2050年前可能會因為洪水而貶值15%至35%,損失300億至800億美元。

 

金融業將是轉向低碳經濟、支持相關基礎建設的推手,是讓世界即時平順地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必要條件。2015年,共195個國家簽署了重要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承諾將本世紀的氣溫增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2℃以內,並致力使增幅小於1.5℃。這表示未來10年的碳排量必須比2010年少45%左右,並在2050年將淨排放量降至0。這種經濟模式的全面革新必定需要大規模的資本重分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達成《巴黎協議》的目標每年需要花費6.35兆歐元。

 

這種大規模結構性轉型會影響產業的財務穩定,如果太晚轉型被逼著急就章的話,就會更危險。各國政府一旦推出環保政策,資金開始投資較為乾淨的產業,高碳排產業的資產價格就會大幅改變,甚至被迫關門。有些政策制定者就認為未來將出現「氣候變遷明斯基時刻」(climate Minsky moment),許多產業價格會突然暴跌,帶來經濟大震盪。因此,為了降低金融風險,勢必得穩健地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然而這個世界大概還來不及讓產業漸進調整,就馬上要面臨顛覆性的大變革。「那些無法與時俱進的公司」,就會像前英國央行總裁馬克‧卡尼(Mark Carney)說的一樣,「毫無疑問地走向破產,就連金融體系內的企業也不例外。」

 

金融業須積極面對革新變局

 

全球各地的董事會一定都注意到全球暖化的威脅,在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的《全球風險認知調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中,氣候問題首次登上長期風險的前五名。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董事長賴瑞˙芬克(Larry Fink)在今年備受期待的致執行長信函中也提到,「氣候風險是一種投資風險」,而且「全世界的金融業即將面臨全面革新」。

 

但金融業的轉變勢必漫長且充滿挑戰,畢竟它就是維繫高碳排產業資產與營運的主要動力。例如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重點就相當有趣,雖然貝萊德最近高呼注意氣候變遷,但它的投資項目卻暗藏端倪,《衛報》(The Guardian)的調查顯示貝萊德、先鋒集團(Vanguard)、道富銀行(State Street)這全球三大資產管理公司擁有約3,000億美元的化石燃料投資組合,而且在《巴黎協議》之後都增加了這類持股。此外,貝萊德與先鋒都曾公開反對那些試圖鼓勵經理人因應氣候變遷的股東動議。這也難怪會有人警告說,金融業想成功轉型會相當艱辛。

 

不過在那些願意接受新思想、引進新科技的企業眼中,邁向全球淨排放量0的目標卻是很大的商機。全球幾家最大銀行共同成立了「銀行業環境倡議」(Banking  Environment Initiative, BEI),討論如何加速提供低碳產業融資,藉此擘劃2030年銀行業的樣貌,他們研究發現,銀行業通常都用短期方法因應氣候變遷風險,而且經常只滿足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英國審慎監理局(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也發現,雖然銀行業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但大部分企業依然沒有任何策略去因應即將到來的氣候風險問題。

 

BEI的結論是,銀行必須「積極一點」推動永續改革,如果繼續被動下去就會錯失影響客戶投資的機會,那些獲得客戶密切信任,幫助客戶投資低碳經濟的銀行,將長久屹立不搖。因此,銀行業須制定另一套適合未來的長期戰略,並授權員工推動創新與跨組織合作計畫。這樣未來的銀行就不僅能為客戶提供資金,更能協助客戶找到專業合作夥伴共同實現轉型目標,成為低碳轉型的重要橋樑。

 

但目前為止,大部分的銀行都還沒注意到氣候會造成多大風險。主因是企業的總體規劃時間軸不夠長,不會思考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此外這種事通常無法借鑑歷史,只能在充滿未知的狀況下規劃未來。科學家們警告,未來幾十年內的環境改變有如滄海桑田,但當代的人們依然懵然未覺。政策制定者則擔心,如果政治與企業現在無法及時履行承諾減緩氣候變遷,到時候就會「杯水車薪、緩不濟急」。

 

實施與時俱進的改善氣候計畫

 

有一套一致的分類方法,讓企業了解投資活動與資產的永續程度,可能是平穩轉向低碳經濟的關鍵之一。為此,歐盟今年通過了一項《分類規則》(Taxonomy Regulation),設計了一種機制來判斷經濟活動能不能維持環境永續;且正在研擬相關技術標準,預計到2022年就能詳細訂出每一種活動是否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或轉向循環經濟。政策制定者希望藉此加速資金投資環保產業,並盡量杜絕企業以「假環保」(greenwashing)的方式偽稱自己做了一些支持環境永續的計畫。此外,如果資訊公開,投資人就更能做出明智決定,這也是及時邁向低碳經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由於目前尚未統一規定企業必須公開哪些資訊,投資人很難獲得完整、可靠、可比較的資料。正如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DWS)所言,目前的年度報告幾乎都沒有包含夠具體的相關資料,例如各倉庫的位置或者危險地理區域的詳細分析等等,人們可能會大幅低估投資風險。

 

因此,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設立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專案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建議企業自己公開一些能夠協助決策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該小組不僅提供了討論治理方針指南,更鼓勵企業公開自己評估風險與機會的方式和目標。雖然報告品質持續下滑,但它們的建議很快就成為世界各地決策者的榜樣,歐盟2019年的氣候相關資訊指南就以這些建議為主要基礎;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也在考慮要求於英國上市的公司自己公布是否遵守TCFD的資訊公開規定,並指出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強制企業公開相關資訊。

 

減緩全球暖化的前路遙遙,這不僅需要改變資產配置,更需要所有人轉變心態。氣候變遷問題危在旦夕,世人如果不著手處理,金融業將失去一切。幸好問題相當明確,而且這個產業正開始嘗試邁向更美好永續的未來。(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延伸閱讀
孩子,我不怕你翅膀硬,就怕你不飛!
孩子,我不怕你翅膀硬,就怕你不飛!

2018-11-19

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和夢想的上班族們
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和夢想的上班族們

2018-10-02

追逐夢想的人,沒有時間談寂寞
追逐夢想的人,沒有時間談寂寞

2018-08-20

當自己的夢想 不能達成父母的期望
當自己的夢想 不能達成父母的期望

2018-05-22

有夢想的人睡不著 沒夢想的人叫不醒
有夢想的人睡不著 沒夢想的人叫不醒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