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網絡中,想要與多數人保持連繫、寄送千百則簡訊或照片的這種念頭,其實也算是一種囤積的毛病。對組成人生的一切細節都不想丟棄,什麼也不想遺漏。我們這個時代明顯與上一個時代不同。在上一代,不管是人之間或與物品之間的連繫,雖然漸為稀少,但是關係卻較為緊密。
(作者:馬修.李卡德、克里斯多福.安得烈、亞歷山大.喬連安 )
在心理治療的世界中,我也感覺自己都是把重心放在「增多不足的部分」,也就是說,對於沒有生命活力的消沉者,我們該怎麼賦予生命活力呢?對於難以適應社會的羞怯者,我們該怎麼讓他更放得開呢?對於無法調節自己情緒的超級敏感者,我們該怎麼讓他學著調整情緒呢?對於有毒癮的人,我們該怎麼教他控制自己呢?……靜坐冥想的操練打開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可以鼓勵他人往「減少」的方向去,也就是減少反覆思慮、減少思維、依戀和控制的欲望等等。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但它不管是在治療中,或是我的個人生活中都極有助益。
我辦公室桌上有本埃克哈特大師談安慰的書。我把書帶來了,想為大家讀一讀其中談「捨去」的迷人片段:「如果上帝願意提供我所希冀的,我就擁有它,並且因此覺得滿足。如果上帝不願意給我,便接受上帝這神聖意志對我所希冀之物的剝奪。我所接受的便是這剝奪。」我也抄了一段羅馬帝國時期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所寫的一段話:「清空一切,以便得以滿足;學習不去愛,以便學習去愛;轉過頭去,以便你能再轉頭。簡單說,所有能夠容納承受的事物,它都是赤裸而空虛的。」
亞歷山大:聽你這一番話,我幾乎想就此閉口不言。在「捨去一切」這個主題上,我還是個初學者,常常在這個領域裡跌跤。不久之前,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我關閉了自己的臉書。出乎意料的是,我並沒有為此太難受。相反地,我感覺自己擺脫了臉書成癮的症頭,這個小小的勝利讓我更有力量嘗試放棄其他方面更嚴重的依戀。不過,就這個主題,我真的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有一次在「禪與福音」的退省中,我初次發現「捨去」能帶給人快樂。
幾個星期的退省,主要都在研讀《金剛經》和《福音書》,這是我一生最美妙的時刻之一,它徹底改變了我。我們每天從清晨起靜坐冥想六個小時,冥想著《金剛經》中的一小段經文。晚上的彌撒,簡樸而純淨,將我帶到有如初生時的隱密境地。我每一次都感受到無盡的感激之情,打從內心深處找到力量,以認可我們存在悲劇的事實,並且接納日常中的千百種禮物。然後,我回到房裡休息一整夜。
在這時候,我沒想到苦修會讓我感到快樂滿足:因為我只帶了極少的用品,所以回到房間以後一邊洗澡一邊洗衣服。在洗衣服時,我感到無邊的快樂,對那些每天接待我們的人懷抱著無限的感激之情。就好像壓低自己的各種需求,反而在這時浮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一種深沉而沒有原因的快樂。雖然這顯得很蠢,但是有一次我竟然在浴室裡感謝我的身體、感謝洗臉盆、廁所和我的衣服,感謝所有這些為我服務的事物,就好像是第一次發現這些在匆忙中常視而不見的日用物品。我雙手雙腳趴在浴室裡淋浴時,了解到快樂即是接受存在的一切,並且我的祈禱可以說只簡化為兩個主要的字:「好」和「謝謝」。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克里斯多福.安得烈(Christophe Andr)、亞歷山大.喬連安(Alexandre Jollien)
出版:究竟出版
書名: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