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必須自行判斷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安全的。該一口氣衝過去,還是稍事休息,等充飽電再跑。
馬拉松路跑活動如今已蔚為風潮。受到健康觀念影響,愈來愈多人迷上慢跑運動。
看診時我經常拿慢跑來比喻,特別是遇到工作忙碌,沒時間休息的患者,或兼顧家庭與工作,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我都會以慢跑為例勸導他們。
我們總是感嘆「人生苦短」,但這畢竟是回顧過去才會說的話。每天過得苦不堪言的人可不這麼認為,通常還會抱怨:「這個月怎麼才過了一半…..。」
人生就像馬拉松比賽,想跑完漫長人生,必須分配步伐節奏,調節氣力運用,才是聰明之道。
若剛起跑就魯莽衝刺,跑沒多久便氣力用盡。就算想模仿慢跑高手,以相同步調跑完全程,也會受限於自己的體力。關於人生長跑,不是一味模仿他人就能抵達終點。
慢跑途中必須補充水分或營養飲料。職業馬拉松選手可以一次跑完全程,但一般民眾可以在某些時段選擇休息或走路。
跑到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必須自行判斷怎麼做才是對自己最安全的。該一口氣衝過去,還是稍事休息,等充飽電再跑。
依循生命週期運行也是一種作法
有些學者也使用類似馬拉松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理論。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提出的是「生命週期」理論。
根據生命週期理論,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都會遇到各種壓力。十幾歲時面臨的是自我認同問題,釐清「自己究竟是誰」;二十到三十幾歲要處理工作、婚姻、生育後代等重要問題;四、五十歲以後,老化與疾病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艾瑞克森將人生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老年期)」這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應該克服的難題。自己與環境之間產生的糾葛、不適應,也會在各個階段導致精神危機。
從生命週期理論來看,正值工作巔峰的四十多歲壯年容易罹患憂鬱症,確實有其道理。此時工作忙碌,容易睡眠不足,身為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每天忙於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
雖然在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人在精神層面上也會逐漸成長、成熟。就算現在感到痛苦,生命週期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轉動,有些問題必須透過時間解決。
孩子還小時,照顧小孩十分辛苦,但孩子長大後,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即使現在照顧小孩忙得焦頭爛額,十年後小孩獨立了,父母反而要面對「空巢症候群」帶來的空虛與寂寞,面臨全新的壓力。
個人認為,若身邊能有一個模仿對象,可以參考他的經歷,調整自己的人生步調,將會讓自己的心情更加輕鬆。雖然我也很想寫出標準範本,但「比較」和「模仿」容易使人感到窒息,因此建議各位只需「參考」即可,不必過度泥。
以馬拉松來比喻,不妨找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領跑者」。身邊有一位領跑者,可以避免自己不自覺皂愈跑愈快,也能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心靈支柱。
西多醫生小叮嚀
面對漫長的人生馬拉松,有時要走路、有時要休息
.每個人都會遇到屬於現在的幸福和痛苦。
.將人生想像成馬拉松,而非短跑比賽。
.參考身邊的人,讓對方成為自己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