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連結性及其不滿

連結性及其不滿

2017-04-25 11:57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網路連結起初作為面對面接觸的替代方案:沒時間打電話?傳封簡訊吧!但沒過多久,簡訊便成了連結的首選。我們發現網路—連結的世界—和它所促成工作過量、行程滿檔的生活簡直是天生一對。而現在我們一面用網路來控制連結的強弱,一面仰賴網路保護我們防範寂寞科技讓我們更容易在想聯絡時聯絡,不想聯絡時跳脫。

 幾年前我在巴黎一場晚宴上遇到三十出頭的艾倫,她企圖心旺盛、舉止優雅,非常興奮能在廣告界做她夢想的工作。她每星期Skype打一通電話給人在費城的祖母。Skype是結合電話及網路攝影機的服務,在有Skype之前艾倫打給祖母的電話費很貴,因此都長話短說。有了Skype,電話不但免費,而且還有另一個人在場的逼真感—Skype幾乎跟實況轉播沒兩樣。

艾倫現在可以更常打電話了:「一星期打兩通,而且都可以講一小時,」她告訴我。照理說這相當鼓舞人心;但當我碰到艾倫時,她並不開心。她的祖母不知道Skype 允許使用者偷偷摸摸地一心多用,祖母看得到艾倫的臉,但看不到她的手。艾倫對我坦承:「我邊打電話邊回電子郵件,我其實聊得不太專心。」

艾倫的一心多用把她的心搬走了。她覺得祖母是在跟一個其實不存在的人說話。在她們用Skype 對話的時間裡,艾倫和祖母的連結比以往密切,但在此同時,兩人又各自孤獨著。艾倫覺得內疚而困惑:她知道祖母很開心,就算現在對艾琳來說,兩人的親密只是一心多用的其中之一而已。

 我常觀察到這種奇特的迷惘:現今,無論你上不上網,人們到最後很容易無法確定彼此到底是愈靠愈近、還是愈離愈遠。我記得在我第一次明白自己是「一起獨處著」時,感覺有多困惑。當時我經歷了三十六小時累死人的旅程來到日本中部參加一場機器人科技的會議。富麗堂皇、人潮擁擠的會議廳有無線網路:主講人用網路作簡報,觀眾席到處都是開著的筆記型電腦,手指不停飛舞,洋溢著專注與熱烈。但會場沒有多少人專心聽主講人說話,多數人似乎是在處理自己的電子郵件、下載檔案和瀏覽網路。

 外面的走廊上,在我身邊兜來轉去的人對我視若無睹,看著虛擬的他人。他們在用筆電和手機,聯絡在同一會場的同事和全球各地的其他人。人在,卻也不在。當然,也有三五成群的人在聊天、討論晚餐計畫、做傳統意義的「交朋友」—喝喝咖啡或一起吃飯之類的。但在會場上,人們最想從公共空間獲得的顯然是與他們個人的網絡獨處。身體聚在一起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和裝置保持連線。我想到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認為社群的力量可以塑造也可以顛覆我們,而一個精神分析的俏皮話浮現腦海:「連結性及其不滿」

 在公司、朋友之間和學術部門內,人們欣然坦承他們喜歡留語音訊息或傳電子郵件勝過面對面談話。說「我的人生都在黑莓機度過的人」直言會避免投入講電話這種「即時」交流。新的科技允許我們「調低」(dial down)人類接觸、「滴定」(titrate)其本質及限度。

 我最近在一間餐廳聽到兩位女士交談。「我們家再也沒有人會接電話了……」第一位女士有點驚愕地說,「以前孩子會馬上衝去接,現在他們在房裡穩如泰山,知道沒有人會打電話給他們,都是改成傳簡訊或上臉書之類的。」有青少年子女的爸媽一定會對這非常熟悉的故事點頭如搗蒜,或許有點訝異竟會發生這種事,而且來得又快又急。而青少年只會回:「講重點啦」。

 一旦科技操縱了親密關係,人際之間就可能被削弱到只剩下連結。然後,簡單的連結又被重新定義成親密。換句話說,網路的親密悄悄蛻變為網路的孤獨。而伴隨持續連線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斷線焦慮,那是一種恐慌。

我曾形容電腦是為第二自我、是心靈的鏡子。現在這個比喻不夠充分了。我們的新裝置為新萌生的自我狀態提供空間—那在螢幕和現實世界之間裂解,又透過科技連結為一。

 科技重新塑造了我們情感生活的表象,但它提供的是我們想過的生活嗎?例如,許多機器人專家都熱情澎湃地要使喚機器人照顧我們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這些是心理、社會及倫理可接受的主張嗎?我們在這裡要負哪些責任呢?我們在虛擬環境真的如此舒適,舒適到希望那不只是休閒娛樂場所,還是生活的新天地?現在,既然我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既然擁有被科技簡化的一切—我們到底還有什麼呢?開啟這些對話的時候到了,我們已經來不及把未來交給未來學家了。

本文摘錄自《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一書

書名: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現居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MIT科技和自我創新計畫(Initiativeon Technology and Self)創辦人兼主任,也是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三十年,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著有《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The SecondSelf)、《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the Screen)(皆為遠流出版),以上兩書與《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構成三部曲。她曾獲《女性》雜誌票選為年度女性,《君子》雜誌評選為改變國家「40歲以下的40人」之一,《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連線》等都曾報導過她和她的研究成果,並獲邀CNNCBSNBCABCBBC等眾多媒體嘉賓。

作者:雪莉.特克 (SherryTurkle )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月13日

延伸閱讀

用科技幫偏鄉找出路!「VR虛擬實境」助台東早療孩童復健
用科技幫偏鄉找出路!「VR虛擬實境」助台東早療孩童復健

2020-05-07

【技術創新 夢想起飛(三)】青創貸款支持下捱過新冠疫情,見臻科技迎來商品化里程碑
【技術創新 夢想起飛(三)】青創貸款支持下捱過新冠疫情,見臻科技迎來商品化里程碑

2023-12-21

搶先直擊》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將掀起大革命 我在舊金山  看見科技大未來
搶先直擊》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將掀起大革命 我在舊金山 看見科技大未來

2016-04-07

輝達獲利能力驚人,股價隨時會再創新高,郭恭克:台積電、AI概念股仍是投資首選
輝達獲利能力驚人,股價隨時會再創新高,郭恭克:台積電、AI概念股仍是投資首選

2024-11-22

「外科戲院」創辦人  把精密手術變得像打電玩 飛官玩虛擬實境  宏達電搶著合作
「外科戲院」創辦人 把精密手術變得像打電玩 飛官玩虛擬實境 宏達電搶著合作

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