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會認同某一句話,往往不是那句話說的特別好,而是因為你曾經有過類似的體會。對於熟悉,我們總多了一份好感。
「請說。」
「我追蹤你的臉書一陣子了,很喜歡你的短文和文章,但我發現你分享的內容,彼此之間有抵觸。有時,要與人為善、學會放下寬容;有時,又要有正面處理衝突的能力。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我回答之前,我能不能先請問你,每天出門前,你是怎麼決定今天穿什麼?」
女子蹙眉:「看天氣,還有那天要見面的人、或場合決定吧!」
「所以,穿得恰不恰當?取決於環境的需要,而不是衣服的本身。」
女子眼神有光、嘴角上揚,似乎懂了一點什麼,我猜她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了。
關於處世的道理,我喜歡拿穿衣服當比喻。
生命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信念。
年輕時,因為想法單純、挑戰單一,像是「有志者事竟成」就足以應付變化。
漸漸地,角色多元,關係越來越複雜,「選擇比努力重要」突然變得十分激勵。
再後來,嘗盡人生百態,見過波瀾壯闊,「一切自有安排」給了剛剛好的療癒。
這些道理都對,卻也可能都不對,關鍵點在於「誰」使用與「何時」用。
不過,也有些人覺得找到一個普世、萬用的規則很重要。他們總是用刪去法,判斷哪些話非常厲害、值得參考,哪些話不夠包羅萬象,聽聽就好!因此,他們不斷的尋找、不停的攀附。
但其實這想法很像你想要找到一套衣服,既適合約會、又要能穿去上班,還要能登山旅遊。
有可能嗎?又何必為難自己?
我們之所以會認同某一句話,往往不是那句話說的特別好,而是因為你曾經有過類似的體會。對於熟悉,我們總多了一份好感。
然而,人們常會忽略一件事情,信念是有時效性的。某一個想法,也許在你低潮時,拉了你一把,但隨著你生命往下走,當初給你力量的觀念,如果不能適時地調整、轉換,很可能會成為下一次失敗的肇因。
我常常看到有些人,儘管外表看起來已經30、40歲,但心理年紀卻仍留在童年或青少年階段。以至於越活越辛苦、越活越侷限。那感覺就像你看到一個35歲的人,卻堅持穿著15歲的衣服,不管是尺寸還是款式都不合時宜,可是對他來說,那件衣服曾帶給他許多美好的記憶,以至於他怎麼樣都脫不了,緊緊抓住不放。
曾經我也是一個喜歡穿T恤、短裙、短褲、高跟鞋的女孩,迷戀自己腿部的線條。可是,隨著生命階段不同,這些衣服不再佔滿我的衣櫥,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不同功能的衣物,套裝、洋裝、長褲、襯衫、瑜珈服、球鞋、平底鞋⋯⋯,以應付各類場合的需要。既使想念熱褲少女的直率,也不能從一而終。
那無關身材,而是心境。
同樣的,人生的道理,就像衣櫃裡的衣服。
沒有對錯,只有時機。
不同的觀念,各有其適合展演的時刻,不能放在同一個水平上比較優劣、好壞。
有時,你需要果決、把握機會;有時,你得學會放手、順其自然。所有的道理都是你的資源、也是你的工具,目的是過一個更滿意的人生。
挑一件對眼的衣服,上路吧!假如覺得不合身了,就換一件吧!
文:諮商心理師 楊嘉玲
========================
【3/6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九期
掌握高難度對話,再也沒難談的事!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