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想活得明智,如果發現某種經驗會導致不愉快的後果,與其責怪自己或怪罪別人,他其實只需要學著接受自己當初的選擇(哪怕這選擇是下意識的),並了解到,那樣的選擇並不明智,若下次再遇到,他將記得前車之鑑。
一個孩子誕生時,他在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來到這世上的理由,就是既要做自己,同時也要經歷各式各樣的體驗。而且是靈魂基於非常明確的理由,選擇了自己所誕生的家庭和環境。
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都有著相同的任務:要去經歷各種體驗,直到我們能接受這些體驗,並透過這些體驗愛我們自己。
只要某種體驗過程仍存在著「不接受」,也就是仍存有批判、罪惡感、恐懼、懊悔,或其他各種形式的不接受,人就會不斷把能讓他再度經歷這種體驗的人事物,吸引回自己身邊。有些人不但會在一生之中經歷同一種事件好幾次,還須轉世一次或好幾次,才終於能完全接受那個事件。
「接受」一種體驗,並不是指我們喜歡它或認同它。比較應該說是,我們得以透過自己所經歷的情境去實驗和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會辨認什麼對我們有益,什麼對我們無益,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清楚了解體驗的前因後果。我們一切所決定或未決定的,所做或未做的,所說或未說的,甚至是我們的想法和感受,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人總想活得明智,如果發現某種經驗會導致不愉快的後果,與其責怪自己或怪罪別人,他其實只需要學著接受自己當初的選擇(哪怕這選擇是下意識的),並了解到,那樣的選擇並不明智,若下次再遇到,他將記得前車之鑑。
這樣就是「坦然接受了那個體驗」。不過,容我提醒你,就算你說:「我再也不要經歷這種事了!」歷史仍會重演。你必須容許自己犯好幾次相同錯誤,或經歷好幾次相同的不愉快經驗,才能擁有足夠的意志和勇氣去改變你自己。為什麼我們不能第一次就上手?因為我們有許多執念,而執念形成了「我執」。
我們人人都有許多執念,使我們無法成為自己所想成為的人。這些思考方式或執念越令我們不舒服,我們就越想掩蓋它們,甚至以為自己已擺脫了它們。因此我們往往需要好幾世的轉世才能徹底解決。唯有當我們的「心靈身體」「情緒身體」和「生理身體」都專注傾聽我們「內在的神」時,我們的靈魂才能全然快樂。
一切「不接受」的經驗,都會累積在靈魂的層面。由於靈魂不會死,靈魂便會帶著累世的記憶包袱,不斷以各種不同的人身肉體回來。
出生之前,我們會先決定好,想在接下來這一世解決哪些事情。這項決定,以及我們在前世所累積的經驗,並不會記錄在我們有意識的記憶(即和智力有關的記憶)裡。隨著人生的推進,我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計畫,和自己尚未解決的事情是什麼。
「尚未解決」的事情,指的永遠是經歷某種體驗時,仍存有對自己的不接受。「接受這個體驗」,和「接受自己」,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
舉例說明,有個女孩被她父親排拒,因為父親想要的是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這個女孩而言,「接受這個體驗」,指的是:容許自己的父親想要兒子且排拒了女兒;「接受自己」則是指:容許自己責怪父親,並原諒自己責怪了他。從此以後,她不會再批判父親或她自己,只會對各自受苦的部分,存有悲憫和理解。
等到女孩能「允許」自己做出或說出會使某人感到被排拒的事情時(這並非她的本意,但對於遭排拒之傷的某人而言,結果可能是相同的),她就知道,這段體驗已徹底解決了。還有另一種方法,能讓女孩知道這個體驗已真正獲得解決,且全然被接受:遭她排拒的對象並不怪罪她,那名對象理解,人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刻排拒別人。
我執經常用各種方式,讓我們誤以為某個情況已解決,但你可別輕易上當。我們經常會告訴自己說:「對,我能理解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其實是為了不需要面對自己和原諒自己。我們的我執試圖用這種避重就輕的方式,把不愉快的情境擱置一旁。有時候,人接受了某個情境或某個人,卻未必原諒自己,或未必容許自己曾責怪過對方、容許自己依然耿耿於懷。這叫做「只接受了那個體驗」。再提醒大家一次:「請務必要分清楚,接受體驗,和接受自己,兩者是不同的。」這種接受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我執不願承認,我們所有遭遇到的難關,唯一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看出,我們與對方的行為模式是相同的。
你是否曾注意到,你責怪某人的某件事時,這個某人也責怪你相同一件事?這就是為什麼,學習了解自己和盡可能接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確保我們所經歷的痛苦情境會越來越少。只有你能決定,讓人生由你親自主宰,而不是受我執的牽制。
然而,面對這一切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必然會觸碰到一些可能會非常非常痛的舊傷口,尤其是那些已經累積了好幾世的傷痛。某個特定情境或對象越令你痛苦,就表示該問題越根深柢固。
需要幫助時,你可以仰賴你「內在的神」,祂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且無所不能。這股力量永遠存在,在你內在運轉著。祂總會依據你出生前所選擇的人生計畫,指引你迎向能幫助你成長和進步的人事物。
早在出生前,「內在的神」就已將你的靈魂吸引向你接下來一世所需要的環境和家庭。這種磁場的吸引力和這些目標之所以如此決定,一方面是因為你在前世還未能活在愛和接納中,另一方面則因為你未來的父母,需要透過一個像你這樣的孩子,去處理他們的傷口。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往往具有相同有待解決的傷痛。
你誕生後,就不再記得所有這些過往,因為你主要專注於你靈魂的需求,靈魂要求你接受你自己,包括你所擁有的、你的缺點、強項、弱點、渴望、性格等等。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需求。不過,我們在出生不久後便發現,我們勇於做自己時,卻會打擾到大人的世界或我們身邊的人。我們於是認定舉止自然是不好的,是不對的。
這項發現令人難過,對這個孩子而言,他尤其感到生氣。這類生氣越來越頻繁,頻繁到我們漸漸相信這樣是正常的。這種生氣被稱為「童年爆發」或「青少年爆發」。
內在傷痛,好比是你手上一個遲遲未癒合的傷口,你並未重視它,也未妥善治療,反而只用繃帶層層包覆,眼不見為淨。這個繃帶就是「偽裝」,你以為這樣能假裝傷口不存在。你真的認為,這樣是好辦法嗎?當然不是!你心知肚明,但你的「我執」卻不知道。「我執」經常這樣耍得我們團團轉。
讓我們再回到手上傷口的例子。假設每當有人碰到你的手,就令你非常疼痛,就算傷口有繃帶層層保護著也一樣。如果有人懷著愛,牽起你的手,你卻大喊:「哎呀!你弄痛我了!」你一定不難想像對方有多訝異。
是他故意要弄痛你嗎?不是的,因為,如果你因別人碰了你的手而受苦,那也是由於你自己「決定不要療癒你的傷口」。你的疼痛並不能怪罪到對方頭上。
所有傷口都是相同道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遭排拒、遭遺棄、遭背叛、遭羞辱,或遭不公平對待。事實上,每當我們覺得受傷時,我們的「我執」總愛認為該找個人怪罪。所以就要找個罪魁禍首。有時候,我們認定我們自己就是這個罪魁禍首,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就像別人也並非我們所怪罪的罪魁禍首一樣。
你知道嗎,在人生中,沒有誰是罪魁禍首—只有受苦的人。
我們人人都有許多執念,使我們無法成為自己所想成為的人。這些思考方式或執念越令我們不舒服,我們就越想掩蓋它們,甚至以為自己已擺脫了它們。因此我們往往需要好幾世的轉世才能徹底解決。唯有當我們的「心靈身體」「情緒身體」和「生理身體」都專注傾聽我們「內在的神」時,我們的靈魂才能全然快樂。
一切「不接受」的經驗,都會累積在靈魂的層面。由於靈魂不會死,靈魂便會帶著累世的記憶包袱,不斷以各種不同的人身肉體回來。
出生之前,我們會先決定好,想在接下來這一世解決哪些事情。這項決定,以及我們在前世所累積的經驗,並不會記錄在我們有意識的記憶(即和智力有關的記憶)裡。隨著人生的推進,我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計畫,和自己尚未解決的事情是什麼。
「尚未解決」的事情,指的永遠是經歷某種體驗時,仍存有對自己的不接受。「接受這個體驗」,和「接受自己」,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
舉例說明,有個女孩被她父親排拒,因為父親想要的是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這個女孩而言,「接受這個體驗」,指的是:容許自己的父親想要兒子且排拒了女兒;「接受自己」則是指:容許自己責怪父親,並原諒自己責怪了他。從此以後,她不會再批判父親或她自己,只會對各自受苦的部分,存有悲憫和理解。
等到女孩能「允許」自己做出或說出會使某人感到被排拒的事情時(這並非她的本意,但對於遭排拒之傷的某人而言,結果可能是相同的),她就知道,這段體驗已徹底解決了。還有另一種方法,能讓女孩知道這個體驗已真正獲得解決,且全然被接受:遭她排拒的對象並不怪罪她,那名對象理解,人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刻排拒別人。
我執經常用各種方式,讓我們誤以為某個情況已解決,但你可別輕易上當。我們經常會告訴自己說:「對,我能理解為什麼對方會這麼做。」其實是為了不需要面對自己和原諒自己。我們的我執試圖用這種避重就輕的方式,把不愉快的情境擱置一旁。有時候,人接受了某個情境或某個人,卻未必原諒自己,或未必容許自己曾責怪過對方、容許自己依然耿耿於懷。這叫做「只接受了那個體驗」。再提醒大家一次:「請務必要分清楚,接受體驗,和接受自己,兩者是不同的。」這種接受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我執不願承認,我們所有遭遇到的難關,唯一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看出,我們與對方的行為模式是相同的。
你是否曾注意到,你責怪某人的某件事時,這個某人也責怪你相同一件事?這就是為什麼,學習了解自己和盡可能接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確保我們所經歷的痛苦情境會越來越少。只有你能決定,讓人生由你親自主宰,而不是受我執的牽制。
然而,面對這一切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必然會觸碰到一些可能會非常非常痛的舊傷口,尤其是那些已經累積了好幾世的傷痛。某個特定情境或對象越令你痛苦,就表示該問題越根深柢固。
需要幫助時,你可以仰賴你「內在的神」,祂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且無所不能。這股力量永遠存在,在你內在運轉著。祂總會依據你出生前所選擇的人生計畫,指引你迎向能幫助你成長和進步的人事物。
早在出生前,「內在的神」就已將你的靈魂吸引向你接下來一世所需要的環境和家庭。這種磁場的吸引力和這些目標之所以如此決定,一方面是因為你在前世還未能活在愛和接納中,另一方面則因為你未來的父母,需要透過一個像你這樣的孩子,去處理他們的傷口。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孩子和父母往往具有相同有待解決的傷痛。
你誕生後,就不再記得所有這些過往,因為你主要專注於你靈魂的需求,靈魂要求你接受你自己,包括你所擁有的、你的缺點、強項、弱點、渴望、性格等等。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需求。不過,我們在出生不久後便發現,我們勇於做自己時,卻會打擾到大人的世界或我們身邊的人。我們於是認定舉止自然是不好的,是不對的。
這項發現令人難過,對這個孩子而言,他尤其感到生氣。這類生氣越來越頻繁,頻繁到我們漸漸相信這樣是正常的。這種生氣被稱為「童年爆發」或「青少年爆發」。
內在傷痛,好比是你手上一個遲遲未癒合的傷口,你並未重視它,也未妥善治療,反而只用繃帶層層包覆,眼不見為淨。這個繃帶就是「偽裝」,你以為這樣能假裝傷口不存在。你真的認為,這樣是好辦法嗎?當然不是!你心知肚明,但你的「我執」卻不知道。「我執」經常這樣耍得我們團團轉。
讓我們再回到手上傷口的例子。假設每當有人碰到你的手,就令你非常疼痛,就算傷口有繃帶層層保護著也一樣。如果有人懷著愛,牽起你的手,你卻大喊:「哎呀!你弄痛我了!」你一定不難想像對方有多訝異。
是他故意要弄痛你嗎?不是的,因為,如果你因別人碰了你的手而受苦,那也是由於你自己「決定不要療癒你的傷口」。你的疼痛並不能怪罪到對方頭上。
所有傷口都是相同道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遭排拒、遭遺棄、遭背叛、遭羞辱,或遭不公平對待。事實上,每當我們覺得受傷時,我們的「我執」總愛認為該找個人怪罪。所以就要找個罪魁禍首。有時候,我們認定我們自己就是這個罪魁禍首,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就像別人也並非我們所怪罪的罪魁禍首一樣。
你知道嗎,在人生中,沒有誰是罪魁禍首—只有受苦的人。
我現在知道,越是怪罪(自己或別人),相同的情形就越會重演。指責怪罪只會使人不快樂而已。但如果我們能以悲憫的心情看待人受苦的那個部分,那麼事件、情境和人都會開始有所轉變。
我們為了保護自己所形成的偽裝,會顯露於外表,因此從外觀是看得出來的。經常有人問我,是否有可能看出年幼孩子的傷痛。
以我個人來說,我常喜歡觀察我的七個孫子,在我寫下這些字句的此刻,他們的年齡分別從七個月到九歲不等。我大多已可從他們外貌,漸漸看出他們的傷痛。如果傷痛在這個年紀即已看得出來,顯示這個傷痛也較深。不過,我從我三個子女中的兩人身上看到,他們成年後,身體上出現了我在他們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所不曾看到的傷痛。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麗姿.布爾波(Lise Bourbeau)
1941年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
於1984年創辦「傾聽你的身體」(Ecoute ton corps),為魁北克最大的個人成長課程機構,在二十多個國家以十種語言提供工作坊課程,幫助許多人改善人生的品質,在生活中達成具體改變。經常受邀至各國舉辦講座及工作坊,以簡單而具體的解說,教導大眾「透過心的療癒,取得真正的幸福」。
曾為國際企業頂尖女業務員多年,是最佳區經理,與成千上萬的對象交涉,敏銳觀察形形色色的生活樣貌,累積大量個人案例的洽談經驗。
著有《傾聽你的身體》等多部著作,翻譯成20餘種語言。本書初版於2000年,2013年重新上市後,在全球暢銷不墜,備受讀者擁戴。
我們為了保護自己所形成的偽裝,會顯露於外表,因此從外觀是看得出來的。經常有人問我,是否有可能看出年幼孩子的傷痛。
以我個人來說,我常喜歡觀察我的七個孫子,在我寫下這些字句的此刻,他們的年齡分別從七個月到九歲不等。我大多已可從他們外貌,漸漸看出他們的傷痛。如果傷痛在這個年紀即已看得出來,顯示這個傷痛也較深。不過,我從我三個子女中的兩人身上看到,他們成年後,身體上出現了我在他們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所不曾看到的傷痛。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麗姿.布爾波(Lise Bourbeau)
1941年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
於1984年創辦「傾聽你的身體」(Ecoute ton corps),為魁北克最大的個人成長課程機構,在二十多個國家以十種語言提供工作坊課程,幫助許多人改善人生的品質,在生活中達成具體改變。經常受邀至各國舉辦講座及工作坊,以簡單而具體的解說,教導大眾「透過心的療癒,取得真正的幸福」。
曾為國際企業頂尖女業務員多年,是最佳區經理,與成千上萬的對象交涉,敏銳觀察形形色色的生活樣貌,累積大量個人案例的洽談經驗。
著有《傾聽你的身體》等多部著作,翻譯成20餘種語言。本書初版於2000年,2013年重新上市後,在全球暢銷不墜,備受讀者擁戴。
書名:五種傷,五種假面:認出內在的傷痛,找到真正的自己
出版:究竟出版社
目錄:
序 透過實證有效的「五種傷」理論,找回真正的你
第一章 傷痛與偽裝的形成
偽裝之所以形成,
是因為我們意圖向自己或向他人
掩飾我們還不願解決的事情。
第二章 「排拒」之傷‧「逃避者」的偽裝假面
為了避免因排拒而受苦,
這整個身體或身體的局部,看起來似乎想要消失。
他終其一生都會盡可能不占用太多空間。
◆「排拒」之傷的特徵
◆「逃避者」的外貌
第三章 「遺棄」之傷‧「依賴者」的偽裝假面
「依賴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肉體欠缺分量。
他認為自己擁有的總是不夠。
他想要覺得自己夠重要,重要到足以得到別人的支持。
◆「遺棄」之傷的特徵
◆「逃避者」的外貌
第四章 「羞辱」之傷‧「自虐者」的偽裝假面
「自虐者」會發展出一個使他羞愧的肥大身軀。
擅長搶在別人懲罰他之前,
自己先懲罰自己。
◆「羞辱」之傷的特徵
◆「自虐者」的外貌
第五章 「背叛」之傷‧「控制者」的偽裝假面
他們身上經常散發出一種「快看我!」的光芒,
他們需要展現出自己很有力量,對自己要求甚高。
各種形式的懦弱在他們眼中都是一種背叛。
◆「背叛」之傷的特徵
◆「控制者」的外貌
第六章 「不公」之傷‧「頑固者」的偽裝假面
由於非常敏感,他不太願意在心理上讓別人觸碰。
手臂緊貼著身體。不擅長表達愛。
他是最能憋的人,很難承認自己需要別人幫忙。
◆「不公」之傷的特徵
◆「頑固者」的外貌
第七章 「五種傷」總整理及療癒關鍵
「接受」是啟動療癒的催化劑。
你將知道,你的傷痛正順利邁向康復,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採取必要的行動去實現。
出版:究竟出版社
目錄:
序 透過實證有效的「五種傷」理論,找回真正的你
第一章 傷痛與偽裝的形成
偽裝之所以形成,
是因為我們意圖向自己或向他人
掩飾我們還不願解決的事情。
第二章 「排拒」之傷‧「逃避者」的偽裝假面
為了避免因排拒而受苦,
這整個身體或身體的局部,看起來似乎想要消失。
他終其一生都會盡可能不占用太多空間。
◆「排拒」之傷的特徵
◆「逃避者」的外貌
第三章 「遺棄」之傷‧「依賴者」的偽裝假面
「依賴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肉體欠缺分量。
他認為自己擁有的總是不夠。
他想要覺得自己夠重要,重要到足以得到別人的支持。
◆「遺棄」之傷的特徵
◆「逃避者」的外貌
第四章 「羞辱」之傷‧「自虐者」的偽裝假面
「自虐者」會發展出一個使他羞愧的肥大身軀。
擅長搶在別人懲罰他之前,
自己先懲罰自己。
◆「羞辱」之傷的特徵
◆「自虐者」的外貌
第五章 「背叛」之傷‧「控制者」的偽裝假面
他們身上經常散發出一種「快看我!」的光芒,
他們需要展現出自己很有力量,對自己要求甚高。
各種形式的懦弱在他們眼中都是一種背叛。
◆「背叛」之傷的特徵
◆「控制者」的外貌
第六章 「不公」之傷‧「頑固者」的偽裝假面
由於非常敏感,他不太願意在心理上讓別人觸碰。
手臂緊貼著身體。不擅長表達愛。
他是最能憋的人,很難承認自己需要別人幫忙。
◆「不公」之傷的特徵
◆「頑固者」的外貌
第七章 「五種傷」總整理及療癒關鍵
「接受」是啟動療癒的催化劑。
你將知道,你的傷痛正順利邁向康復,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採取必要的行動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