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在生命中唯一真正有關係的是你跟別人的關係

在生命中唯一真正有關係的是你跟別人的關係

2015-03-01 11:12

在生命中唯一真正有關係的是你跟別人的關係。成功的友誼使生命圓滿。朋友和家庭可以預測人們的快樂,而友誼又是最能預測快樂的一個變項;當人到了中年以後,友誼變成唯一的預測指標了。

什麼是快樂?

父母親常告訴我,他們最高的目標是教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我問他們這是什麼意思時,得到很多不同的反應。有的父母認為快樂是一種情緒,他們要孩子常常處在一個正向的主觀心理狀態;有的父母認為它是一種穩定的幸福感,他們要孩子感到滿足,情緒上穩定;其他的父母似乎認為是安全感、有品德,他們祈禱他們的孩子會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好的人生伴侶,或高人一等。反正大部分的家長覺得快樂是一個很難捉摸的東西。

科學家也是這樣認為,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花了很多時間想找出這個答案。他認為快樂有三種:

情緒性快樂:這是我所問過大部分的家長指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情境〈情緒〉的感覺,一種經驗、一種主觀的狀態,由外界一些東西所引起的。你的孩子看到藍色很歡喜,被電影感動,看到大峽谷很興奮,喝到牛奶覺得很滿足。

道德性快樂:道德性快樂是一種哲學上的態度而不是自發性的主觀感覺。假如你的孩子過著很好、很有意義的生活,他可能會覺得滿意和滿足。

判斷性快樂:在這裡,快樂後面要跟著about 或for 或that。你的孩子因為馬上要去公園而感到快樂;她替她的朋友高興,因為朋友剛得到一隻小狗。這包括對世界做判斷,它不只是一些暫時的主觀的感覺,而是快樂感覺的來源。它可以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是未來的。

不管是哪一種,我們想問,這個快樂是怎麼來的?

快樂的祕密
這個快樂的來源是美國近代科學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持續實驗所發現的。主持這個研究的心理學家叫維倫特〈George Vaillant〉。自一九三七年起,他主持一個大型研究叫「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蒐集了幾百人的私人資料,這個計畫常稱為「葛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因為這個研究是由百貨業鉅子葛蘭特〈W. T. Grant〉出資支助的。他們問的主要問題是:「美好生活」有沒有公式可套用?是什麼使人們覺得快樂?

這個專案最開始時的研究者已經全部過世了。在一九三七年時,他們招募了二百六十八名哈佛大學的學生參加這個研究,他們都是白人,看起來都適應良好,有大好前途等著他們。這些年來他們的生命之門敞開,使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工作者甚至生理學家可以追蹤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每一件事。

這研究一開始時資料蒐集之齊全,我想連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的人都會感到羨慕。這二百六十八個人經過仔細的身體檢查〈每五年就得做一次〉,耐心的回答一大堆心理測驗卷,每十五年要忍受詳細的面談,每隔一年要回答一份問卷,這樣做了七十五年。葛蘭特研究可以說是這類研究中最徹底的了。

他們在這麼多年的辛苦中找到了什麼?建構美好的生活的祕密究竟是什麼?什麼東西會使我們持續快樂?下面是他接受《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專訪時說的話:

在生命中唯一真正有關係的是你跟別人的關係。〈The only thing t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are your relationship to other people.〉

七十五年來,唯一始終不變的發現是成功的友誼使生命圓滿。朋友和家庭可以預測人們的快樂,而友誼又是最能預測快樂的一個變項;當人到了中年以後,友誼變成唯一的預測指標了。

海特〈Jonathan Haidt〉是其中一位研究者,他曾非常詳盡的檢視社會化〈socialization〉和快樂之間的關係。他說:「人類在某些地方很像蜜蜂,我們演化出來住在一個非常社會化的團體裡,假如我們離開蜂巢,前途就堪憂了。」

後來有更多研究確定了上述的發現,除了滿意的人際關係,其他可以預測快樂的行為包括:
持續的利他行為。
列出值得你感恩的清單,這在短期內會帶給你快樂。
耕耘一個「感恩的態度」,這會帶來長期的快樂感覺。
跟你所愛的人分享新的經驗。
當所愛的人輕忽你時準備好「寬恕反射」〈forgiveness reflex〉。

假如這些事情聽起來像老生常談―很多自我幫助的雜誌都在賣這些點子―下面這句話可能會令你驚訝:「金錢並不會帶來快樂。」年薪五百萬美元的人並不會比年薪十萬的人更快樂,這是《快樂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發現的。

錢會增加快樂只有在它使人們脫離貧窮、年薪大約五萬美元的時候,超過這個數字,快樂和金錢就分道揚鑣了。這是個務實、令人寬心的建議:幫助你的孩子找到一個使他至少拿到五萬美元年薪的職業。他不一定要是百萬富翁才會感到快樂,在基本需求被滿足了以後,他們需要很多的朋友和親人。更確切的說是需要手足,例如下面這個故事。

我哥哥是約書亞!
我的兩個兒子,三歲和五歲,在西雅圖一個多雲的早上,在公園的遊戲場跑來跑去玩耍,約書亞和諾亞在盪鞦韆,在草地上打滾,跟別的孩子一起喊叫,每個人都像小獅子在練習捕捉獵物那樣打來打去。突然之間,兩個霸凌者把諾亞推到地上,他們大約四歲,比諾亞壯,約書亞像閃電一樣衝到他弟弟的身邊,伸出拳頭,在他弟弟和霸凌者之間跳躍,他咬著牙大聲吼道:「不准欺負我弟弟!」受到驚嚇的小流氓馬上走開了。

諾亞不但放心了,他還高興得要命,他抱著哥哥,然後圍著他繞圈圈,用盡他的力氣大聲喊道:「我哥哥是約書亞!」要所有人都聽見。約書亞做完好事後回到他的鞦韆上,滿臉笑容。那真是一齣令人看了高興的短劇,他們的保母大聲喝采。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快樂―一個來自很親密的關係所得出的快樂。諾亞當然非常快樂,約書亞顯然也很滿意。手足競爭是會發生,但是這種互助利他的行為也是常常有的。在那當下,這兩個孩子適應得很好、很快樂,你從這個像電影內容的事件中可以看出。

幫助孩子交朋友
這個交到好朋友、有好的人際關係的發現,大大簡化了我們如何養出快樂孩子的問題。你需要教你的孩子如何有效的交到朋友、如何維持友誼,假如你要他們快樂的話。

你可能已經想到了,要有一個社交上成功的孩子,你需要一些材料,我選了兩個最有神經科學支持的、最能預測社交能力的條件:情緒調適〈調節〉和同理心。

情緒調節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耗費了幾百萬美元後,科學家找到了這個事實:我們跟好人比較容易維持深遠、長久的友誼。媽媽是對的,那些體貼、仁慈、敏感、外向、願意配合、願意原諒別人的人會有很深的友誼,而且可以維持很久〈離婚率也比較低〉。沒有人喜歡跟陰晴不定、衝動、粗魯、自我中心、不能變通和主觀意見強烈的人交朋友。

這些負面的項目也會影響一個人心理的健康,使他們不但朋友比較少,而且容易得憂鬱症和焦慮症。陰晴不定、粗魯和衝動,聽起來很像出了毛病的執行力控制,這是部分原因;但是問題其實不只於此,這些人不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要解釋清楚這個概念,我們先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

什麼是情緒?

我們通常區分有組織的「硬」思考,如解微積分,和沒有組織的、隨意變動形狀的「軟」情緒,如經驗到挫折或感到快樂。當你檢視大腦時,這個差異消失了。大腦裡有產生情緒和處理情緒的地方,也有產生認知分析的地方,但是它們是交錯在一起的,動態、複雜聯盟的神經元網絡用非常綜合和驚人適應的形態,送出電流訊號到情緒和認知分析的地方,你不知道哪個是情緒,哪個是分析。

我們必須先不去管情緒是什麼,而先聚焦到情緒可以做什麼。了解它,就容易找到調節情緒的策略了,這是維持健康友誼兩個要件中的一個。

過濾正是情緒在大腦所做的事。你可能把情緒想成是跟感覺一樣的東西,錯,它們不是。在教科書裡,情緒只是神經迴路的活化,把我們視覺的世界分成兩個類別:我們要注意的事和我們可以安全的忽略的事。感覺是從這個神經迴路活化所產生的主觀心理經驗。

當我們掃瞄外面的世界時,我們也在貼上標籤,有些是等一下要處理的,有些是不必去管它的。情緒就是標籤。另一個方式是這樣想:情緒就像便利貼〈Post-it〉,叫大腦要注意它。我們的大腦會對那些立即危害到我們生存的東西貼標籤。因為大部分的人不會對每一樣東西都貼上標籤,情緒就幫我們分出處理的先後次序了。舉個例,我們同時看到歹徒拿槍對著我們以及歹徒所站的草地,我們對草地不會有情緒反應,我們對槍會有情緒反應。情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知覺過濾能力,使我們存活下去;它使我們的注意力固定在跟生存有關的刺激上,幫我們下決定。

為什麼要哭?哭使你對它「貼」標籤
在我們把兒子抱回家後的頭幾個禮拜,約書亞似乎只做幾件事:哭、睡,還有就是排泄。他會在凌晨時醒來,一直哭,我抱起他、把他放下都只會使他哭得更大聲,我不免想:嬰兒只會哭嗎?然後,有一天我提早下班回家,我太太把約書亞放在推車中,當我走向他們倆時,約書亞看到我,他好像突然認出我來,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微笑,有力到幾乎可以支持賭城一個小時的用電量!然後很專注的看著我。我簡直不能相信,我大叫,伸出手去抱他,這聲音太大、動作又太突然了,他立刻放聲大哭,然後大便在尿布上,唉!

我的無法解讀約書亞,並不表示他或任何嬰兒只有單向的情緒。剛出生的頭幾個禮拜,他的皮質和邊緣系統的神經元都在劇烈活動。六個月大時,一個典型的寶寶可以經驗到驚訝、厭惡、快樂、悲傷、憤怒和恐懼,但是寶寶缺乏過濾器。哭是讓父母貼標籤的最有效方法,父母的注意對生存很重要,所以寶寶在害怕、飢餓、驚嚇、太過興奮、寂寞或其他任何情況下,就是哭。哭使父母注意他,於是他在剛出生的頭幾個星期就哭個沒停。

大的感覺讓小小孩迷惑
寶寶那時還不能說話,他們非語言的溝通系統要很久後才會和語言溝通系統連結上,現階段用語言去標籤情緒的能力還未出現,而這能力對情緒調節很重要。

所以直到他們習得語言之前,存在他們小小腦中的其實是一團混亂,這種無法正確表達情緒的挫折感在剛學步的幼兒身上最顯著。小小孩可能覺知不到他們所經驗到的情緒,他們也不了解怎麼用社交上正確的方法把情緒讓別人知道,結果就是有時孩子會大發脾氣;當他覺得悲哀時,他表現出來的是憤怒,或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心情不好,怎麼做都不能使他開心。有的時候,小小一件事會引發一堆情緒出來,這些情緒和照顧他的人的感覺會使他覺得太巨大、無法控制,這時孩子會感到驚怕,而這個驚嚇只會更放大這個效應。

因為孩子常常間接的表達他的情緒,所以父母需要注意孩子發脾氣的情緒情境才能了解他的行為。

情況慢慢會穩定下來,大腦負責處理和調節情緒的地方會自己連接起來,像青少年的熱線電話那樣喋喋不休。問題是這情形並不是馬上發生,這工作一直要到孩子要申請大學助學貸款時才完成。雖然它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建立「溝通流」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它成熟了,下面就是情緒調節應該做的事:假設你跟朋友在看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ables〉中一段很令人感動的戲,你會知道兩件事:(1)當你哭時,你會發出抽噎的聲音;(2)這場戲會使你失態。為了使自己不會難堪,你重新評估這個情況,你坐在位子上聽這首歌,同時努力壓抑你的眼淚,你成功了。這個駁回就是情緒調節。哭本來沒有錯,但是你了解在這個社會情境之下,這個哭的行為不太合適,所以你把它壓抑下來。能夠知道在什麼場合該做出什麼行為的人,通常會有很多朋友。假如你要你的孩子快樂,你必須花很多時間教他如何、以及何時去過濾他的情緒。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主要研究人腦發展以及精神病症與基因的關係。長期擔任製藥廠及生物科技公司私人研究顧問,同時是西雅圖太平洋大學腦科學應用學習研究中心主任,也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工程系授課。將研究應用於教學之中,而多次當選優良教師,並於西雅圖創立塔拉里斯研究院(Talaris Institute),這是一個主要從認知、細胞和分子層次來看嬰兒如何登錄和處理訊息的研究中心。麥迪納博士著有暢銷書《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遠流出版)、《肉體年限》(閱讀地球出版)、《基因煉獄》(天下文化出版)等書。他的研究興趣在於心智如何對訊息產生反應及如何組織這些訊息,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他也關心大腦科學如何影響學校教育。除了研究、教學之外,他經常公開演講將神經科學的知識傳遞給政府官員、企業和醫療專業人士、非營利組織領袖、地方教育委員會及父母家長。
 
出版:遠流
 
書名: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
 
 

延伸閱讀

12強賽/韓國隊確定淘汰!韓媒轟「棒球恥辱日」:2023年WBC後另一場災難…直指問題出在這
12強賽/韓國隊確定淘汰!韓媒轟「棒球恥辱日」:2023年WBC後另一場災難…直指問題出在這

2024-11-18

12強賽/中華隊11點對戰美國!左投陳柏清先發,這外野手「單季104盜」超會跑…考驗中華隊防盜系統
12強賽/中華隊11點對戰美國!左投陳柏清先發,這外野手「單季104盜」超會跑…考驗中華隊防盜系統

2024-11-22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12強賽/中華隊挺進4強!重症青年插管醒來急問「今天台灣棒球有WIN嗎」?醫:也太勵志了

2024-11-18

世界棒球12強賽/「好想贏韓國」變「好想贏台灣」!韓媒不認同是慘案…南韓教頭:台灣棒球不一樣了
世界棒球12強賽/「好想贏韓國」變「好想贏台灣」!韓媒不認同是慘案…南韓教頭:台灣棒球不一樣了

2024-11-14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