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事件會撼動當事者的價值觀與生命態度,再怎麼樂觀的人,都可能陷入情緒的深淵,最常見的反應是:我做錯什麼事?為什麼老天要懲罰我?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但,只要朝以下三個步驟努力,不論是誰,都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這數字令人興奮,原來絕大多數人可以從災難復元。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蕭仁釗說:「人有求生本能,想恢復正常生活的意志是很強的。」甚至,有人成功地扭轉災難的悲劇性,讓自己活得比以前更積極、更正向。
如何讓災難成為生命的祝福而非詛咒?性格悲觀的人是否注定一蹶不振?蕭仁釗認為,天生性格當然會影響復元,樂觀者從谷底出來的時間可能較短;但即使是悲觀的人,內在也存在一股堅強的力量,那就是對生命的希望。
所以,只要方法正確,創傷事件的當事人或周遭親友能協助他朝以下三個步驟努力,經過時間的醞釀與治療,一定能重拾人生。
第一步:賦予災難事件正面意義
第一步:賦予災難事件正面意義
台大心理系教授陳淑惠也指出,著手應付災後的困境能增加勇氣和效能感,若是大型災難事件,主動協助社區重建也會讓自我感覺更有價值,像是在高雄氣爆中不幸罹難的高雄市竹東里前里長陳進發,其兒子陳冠榮很快地成立氣爆自救會,也是正面的表現。
「給事件正向的意義就啟動復元的按鈕。」蕭仁釗說。Selina在灼傷事件後一開始也常問:「為什麼是我?」而後,在任爸跟先生阿中不斷地對她說:「上天要透過妳來展示復元的力量,所以選中了漂亮的妳、身為公眾人物的妳。」一段時間後,Selina開始接受這個說法,才得到走下去的力量。
第二步:重建對未來的想像
第二步:重建對未來的想像
蕭仁釗建議,要擴大受創者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並舉例,「有一位喪子的媽媽很憂鬱,但只要她提到,『我這樣子也不行,還有兩個小孩要照顧』,我就抓住這句話不放,盡量引導她去想,那兩個小孩需要得到的照顧。」蕭仁釗抓住這位母親的求生希望,不斷地放大。
很多人會說,災難已成不可改變的事實,一定要面對現實往前走。但是,話說來容易,絕大多數當事人都聽不進去。如果周遭人可以技巧地讓他去想未來,其實就是最好面對現實的方法。
第三步:分享受創經驗
第三步:分享受
「跟別人分享受創經驗是很好的方式。」當志工、演講、寫部落格,一旦受創者願意站出來分享經驗,也能從中得到回饋的力量,鼓勵別人也鼓勵自己。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導致高雄甲仙小林村滅村後,有六、七位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受創的東勢媽媽主動到小林村去,希望能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小林村民走出傷痛。「有位在地震中失去女兒的媽媽,因為太傷心哭瞎了眼。當她來小林村時,說到自己的女兒已經像破繭的蝴蝶一樣,翩翩飛起來了。瞬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原本有幾位不願意開口的村民,也慢慢和大家講自己的故事。」蕭仁釗分享親身經歷。那位媽媽在說自己女兒故事的時候,其實也得到療癒。
你注意到了嗎?其實這三個階段都少不了一個東西,就是:跟別人說。無論是找事件的正向意義、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以及分享經驗,都需要透過跟別人聊天訴說才能冒出一點點「苗頭」。
如果生命是一本書,創傷就像是被撕掉的一頁,少數人翻不過去,永遠停留在破損的頁面,但也有人可以重新寫完那一頁,甚至改寫人生後半段的故事,Selina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