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病總是看不好?先找個合得來醫生!

病總是看不好?先找個合得來醫生!

健康醫點靈

名人專欄

2014-09-10 12:50

「找對醫生」的定義是什麼?應該是找一位跟你合得來、能與你有良好溝通的醫師。東繞西轉地到處想找尋所謂的「名醫」或「神醫」,只會延長「老是看不好病的狀態」。

找個合得來的家庭醫師!

台灣有句俗諺:「先生緣,主人福。」「先生」是指醫生,而病患能找到好醫生,這是一種福氣;也就是說要治好病痛,要靠幾分機緣。

「找對醫生」的定義是什麼?應該是找一位跟你合得來、能與你有良好溝通的醫師;並且,當醫師能針對你的疾病達到某種程度的改善後,你不妨信賴這位醫師。東繞西轉地到處想找尋所謂的「名醫」或「神醫」,只會延長「老是看不好病的狀態」。

感冒為例,給同一位醫生三次機會治療,不要抱著一帖見效、三日根除的過度期待。至於慢性病,就要有耐心一點了,想想看你都痛好幾載了,真的看診一、兩次,病就能奇蹟似地療癒嗎?在醫師能傾聽、說明的情況下,至少看診四次以上,才能讓醫師掌握病情和病人的個性,進而調整治療,控制慢性病。假如看了半年真的沒有達到一半的改善,再尋求別的醫師也不遲。

頻繁換醫生,病當然不會好

臨床上常見病患老說自己病看不好,然後開始細數跑了幾間醫院、看了哪些醫生……也有病人雖然在同一個專科看診,中間卻換了三、四間不同的醫院。

已經在同一個專科不同醫院別跑了三圈,還搞不清楚自己的病因,或症狀沒有改善的話,這表示你的問題不是這個專科別可以解決的,必須尋求其他專科意見。同時無論是尋求第二意見,或想換間醫療院所看診,應把所有檢查報告、病歷資料彙集好,才能節省醫師問診時間、加速診斷流程。最不可取的是將所有資訊隱瞞不講,抱著一副「看你醫生厲不厲害」或是「來考一下醫生,看你懂不懂」的心態。

一個病徵,當前面不同醫院的三位醫生都已經說:「不需要擔心。」「沒有大問題。」「症狀沒有變化、該做的檢查都做了。」就不要再拿同一個問題去找第四位醫師了。不要越看越有名、非得掛到傳說中的名醫門診,不然就不安心,結果就是醫生幫你診療的時間越來越短,內心根結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添焦慮。

從基層醫療尋找專屬家庭醫師

在基層醫療體系裡,應該找個屬於自己與家人的家庭醫師(所謂「基層醫療」是指在你住家或是上班附近的診所)。能自行開業的醫師,在醫療的專業及經驗上都有一定的程度,可以在看診人數不算多的狀況下,有充分的時間和溝通的耐心來了解病人。長期讓固定的家庭醫師照顧,這樣他會是最清楚你身體狀況的人,同時也能理解你的心理與家庭狀態。一旦有其他特殊疾病需要時,也能適時轉介給其他的專科醫師或醫院做診治。

舉個例子,有位和我很熟的阿嬤,平常有量血壓、服用降壓藥,血壓控制得很穩定。這一陣子血壓突然升高,服藥後不見改善,便直接到大醫院掛急診並轉至心臟科門診做了檢驗檢查,並增加了降壓藥的劑量。沒想到血壓依舊飆高,於是又進急診……最後家屬陪同阿嬤找我看診,聽完她的狀況後,才找出原因。

原來是久居國外的孫子們要回國看阿嬤,使她陷入一種「自我焦慮緊張的漩渦」中,導致血壓升高、藥物的控制不良。最後,經過開導並加了半顆鎮定劑以備突發狀況,阿嬤的血壓也就回到以前的數值。

阿嬤是我熟識的病人,在了解其病史及整體狀況的前提下,加上心臟科的檢驗、檢查,才能做出「心臟方面沒有嚴重的可能」的判斷;也因為清楚她屬於緊張型的個性,才能從心理層面上著手、作適當處理。

希望醫生耐心回答,就不要找太忙的

「之前有些醫生實在很沒耐心,講沒一兩句話、連臉都還看不清楚就直接開藥,我連問的時間都沒有耶……」這是不少病人跑過大醫院後常有的抱怨。大醫院的醫師看診的病人較多,相對地分配給每位病人的看診時間較少。

前述的阿嬤病人,一開始因為血壓遽升以為是大問題,往大醫院急診室跑,由於急診醫生並不了解她的疾病史與心理狀況,只能靠多做檢查並轉至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重大問題,然後在降壓藥物上加量甚至再多加入其他藥物,可是對血壓的改善效果並不大。

醫師在面對病人時,總是盡力解除病患的疑慮。但是在門診人數多、時間有限時,難免心有餘而力不足。醫生也是人,各有不同的脾氣,有些醫生習慣給簡單扼要的
答案:
例一:「醫生,我需要開刀嗎?」「要!」「那我什麼時候開刀比較好?」「下個禮拜!」「請問醫生大概會開多久時間?」「你人來就對啦!問這麼多幹嘛?」
例二:「醫生!我需要吃藥控制高血壓嗎?」「要!」「那我需要吃多久?」「吃一輩子。」「請問醫生,藥吃一輩子會有什麼副作用?」「好好吃藥,問那麼多幹嘛?」如果你覺得這樣回答簡潔有力的醫師與你合不來,或是碰到沒耐心、也不太情願回答問題的醫生,就改找其他醫生看。

從事基層醫療多年,以一個三到四小時的門診來說,醫師看診二十五到四十個病人,會是比較符合整體醫療效益,也較有足夠時間與病人互動。若超過這個數量的看診人數,就請聰明的病人們不要再掛號了,當一位醫師的門診人數已經破百,你認為他還有時間聆聽病人敘述病情嗎?希望大醫院的醫生能有較多的時間可以詳細問診、回答你的問題,建議找醫院裡較年輕的專科醫師,年輕的醫生病人數較少,時間相對多,也較有熱忱,剛拿到專科證書不久、學問也最飽足,相信你應該可以從這些醫生身上獲益不少,尤其是一位肯和病人溝通的醫生。

有好的雙向溝通,才有好的醫療!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一、兩則醫療糾紛的相關新聞,每每看到總令人不禁唏噓:醫病雙方一定要演變成對立的關係嗎?多注意一點細節,結果應該會截然不同吧!

大部分的醫療糾紛,都源自醫病間的溝通不良,而非其中一方的故意。醫生和病人在專業知識上,的確存在著不對等的落差,透過細心地說明、技巧地溝通、理性地反映,都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衝突,也不致演變成遺憾收場了。

當病人越了解自己的身體與疾病本身,醫生也會講得比較仔細;對醫生的問診回答越明確,越能幫助醫生準確地判斷;最後,當醫生解釋的治療策略你聽得懂,也願意跟著去做,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醫療過程。不願意了解又不發問的病人,說實在的,醫生該怎麼向你說明才好呢?

主動參與問診,有助醫病溝通

問診,已經不是停留在「醫生問、病人答」或是「病人問、醫生都不答或是簡單答」的單向溝通了。真正的醫病溝通是「病人講,醫生有在聽;醫生講,病人聽得懂」。求醫過程中有任何疑問,病人都可以主動提出,醫生可能不知道病人在意、關心的點。在病人數較多的門診,就醫前充實與疾病相關的醫療知識,在紙上記錄好準備發問的內容;就醫時對醫師的說明感到不理解時,就直接發問,不必感到不好意思。
從一般問診的流程來一一拆解:

⑴一開始醫生會問:「今天哪裡不舒服?」再由病人主述症狀,醫生聆聽。所以,一進診間,先把你認為嚴重的病情先講在前面讓醫生了解。舉個例子:
病人說:「醫生,我覺得噁心、想嘔吐,頭暈頭痛……然後也有拉肚子。」
我問:「拉了幾次?」
「十次!」
我反問病人:「在你說的這些徵兆當中,你覺得拉肚子算是嚴重的嗎?」
「當然嚴重,我拉了十幾次耶!」
「那你為什麼最後才講?」
「我想說把最重要的放後面吶!」
像這樣的狀況,這位病人如果遇到一位很忙的醫生,沒時間多問病情,可能話才講到一半,醫生的藥單就已經開出來了。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事、最嚴重的狀況先講,拉肚子拉了十幾次或拉了三天、中間有無服藥、吃了哪些藥,然後再講噁心、頭暈等等症狀。

⑵第二步的醫師問診,用來補充詢問病人忘了說的內容、病人接著回答。病人一定要清楚描述自己不舒服的情況有多久,具體說明是怎樣的疼痛與不舒服。

⑶第三步才是喉嚨、鼻子、耳朵或肺部等等器官理學檢查,以及測量體溫的數據檢查;有需要時,才會安排照X光、抽血等等儀器檢查。流程中可以提出問題與要求,因為鼻涕倒流去看耳鼻喉科,醫生看了喉嚨卻沒用耳鏡看耳朵,又擔心有中耳炎的風險時,可以問:「醫生,耳朵悶悶的、痛痛的,是否要看一下耳膜?」醫師便能明白你的需求,進行耳鏡檢查。

⑷最後,進入開藥、處置的階段。整個醫療過程絕不是等著醫生開藥就結束。舉例,醫生將你乾咳一個星期的症狀診斷為「過敏」,代表往後的治療都會配合預防過敏來作處理。病人應接著問:「請問大約需要治療多久?」「吃了醫生開的藥物後多久會得到改善?」「是否需要回診?什麼情況下不用回診?」才能在離開診間後,了解並掌握自己的病勢,這樣才算是完整的醫療過程。碰到不想聽你說話、不對你作出回應的醫生時該怎麼辦?既然雙方無法有效溝通,那下次就別再麻煩他了!

病情紀錄,請採編年體或紀傳體

在描述病情時,病人講話速度也不宜太快,讓醫師有時間書寫病歷呀!不要像有些可愛的病人,特別是一些有多種慢性病的長輩們,總想把過去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疑難雜症,從頭到尾全部報告一次。最好的方式,是事先做一個表單,用編年體或紀傳體寫都可以。「啊!醫生你很好笑欸,當作在寫史書喔?」沒錯!病情紀錄就是記載疾病在自己身上的歷史。

「編年體」是此時間順序作為紀錄,例如:上個星期一開始打噴嚏、流鼻水,星期四之後腹瀉拉了兩天,星期六早上發燒,下午掛內兒科門診,吃了兩天的藥、感覺……這是以時間為主軸來敘述病情。

「紀傳體」則是以較嚴重和不舒服的事件為主軸記錄而成,譬如:一開始肚子痛又發燒,去看了內兒科,後來合併有拉肚子現象,跑去掛了腸胃科……

網路查病適可而止,但請不要自己當醫生

對自己的症狀、疾病感到不解而上網查資料多了解的作法很好,蒐集了資料後,請務必向醫生詢問、討論,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決定後續治療流程。

在看診時間不夠充足的情形下,病人描述病情、發問的時間過長,相對地也會壓縮到醫生說明病情的時間。看診時間夠的話,病人事先蒐集各方資訊、有條理地發問,這樣醫病之間一來一往的互動其實是一件好事。醫生花時間去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到達何種程度,而病人是否又有偏差的觀念。

例如:病人:「上個星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血壓高的是一百五、低的是九十五,我是不是得了高血壓?」
我:「那你回家後有再量過嗎?」
「沒有吶,但我剛剛來你們診所這裡有量,一樣還是高耶!王醫師,聽說高血壓治不好,這種病難道後半輩子就要這樣跟著我嗎?一定要吃藥嗎?藥是不是會造成陽萎?」
「你現在只是血壓偏高,是一個現象,但不見得就是高血壓喔!真正的高血壓疾病必須經過醫師的診斷,而且就算得到了也不是什麼不治之症……」

由病人主動告知、提出疑問,醫生就可以掌握病人對自己病情的認知和態度、了解病人心中想什麼,才可以在當下作適當的補充與修正,讓病患了解怎麼做對自己更好,對往後的醫療才能更配合,這樣病情才能控制得當。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王健宇 醫師
五年級生,台北市民生承安聯合診所副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忠孝醫院家醫科醫師、台北大學專任特約醫師、飛碟電台生活大師之諮詢醫師,也是東森熱門節目《57健康同學會》、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台灣藝術電視台《健康看我》等人氣節目爭相力邀的專業來賓。於民國八十七年至今從事基層醫療多年。
貫徹慢活哲學的他,工作時間只有其他醫師的一半,跑到兒子的學校當愛心爸爸,講故事講了五年,最大興趣是蒐集無敵鐵金剛玩具。現育有一子一女。著有《醫生的開竅教養學》一書闡述其教養經,並為醫學漫畫《住院醫師PGY》擔任醫學審譯。
 
【經歷】
民生承安診所副院長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肥胖醫學會會員
國民健康局戒煙門診指定醫師
台北大學專任特約醫師
飛碟電台生活大師之諮詢醫師
華人健康網諮詢醫師

出版:如何出版社

書名:為什麼你的病總是看不好?

目錄:
前言 認識自己的身體,健康樂活在手中!
 
PART 1 看病心態大偏差,你有沒有?──大部分的人搞不清楚自己有沒有病
身為病人,你夠了解自己嗎?
算得太精明,醫療品質不會好!
看得越久,越能有效醫療?
找個合得來的家庭醫師!
有好的雙向溝通,才有好的醫療!
當個上道病人,醫生就能越來越符合你心目中的標準。
 
PART 2 掛錯科別,看錯醫生,難怪病不會好!──大部分的人會跑錯科的病症
胸悶、胸痛,是心臟病?
感冒、過敏,分不清?
摸到不明腫塊,是癌症?
倦怠無力,要趕快做肝功能檢查?
腰痛,看骨科、神經科還是復健科?
反覆肩頸痠痛,是五十肩?
水腫,是腰子有問題?
腫瘤標記異常,有癌症?
 
PART 3 別忽略小毛病後面的大問題──大部分的人會忽視的恐怖警訊
喝止咳藥水咳嗽還是停不了?
吃了止痛藥頭還是痛?你需要寫日記!
便秘、腹瀉、排便異常,吃藥就好了?
胃堵堵、胃糟糟,你只靠胃藥搞定?
腰背疼痛,小心結石惹禍!
頭暈眼花,哪裡有問題?
發燒當感冒,竟是敗血症?
體重突然減輕,別高興!
 
PART 4  最常發生的醫藥問題Q&A──大部分的人會有的就醫、用藥迷思
規則服藥,真的不能停嗎?
想找好醫生,看名醫排行榜準沒錯?
為什麼醫生要轉診?
藥多吃一點比較有效?
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健康檢查越貴,數據越精準?
西醫好?還是中醫好?
無底洞療法,無效又傷身!

後記 給病人老師的一封信

延伸閱讀

中信金、台新金搶親新光金,金管會最關心又最擔心什麼?一文拆解外資心態,吳東進會把股權賣中信?
中信金、台新金搶親新光金,金管會最關心又最擔心什麼?一文拆解外資心態,吳東進會把股權賣中信?

2024-08-26

「台新金裡的新光國」⋯合併後有何難題?壽險、證券併入真是大補丸?還有兩大挑戰待解
「台新金裡的新光國」⋯合併後有何難題?壽險、證券併入真是大補丸?還有兩大挑戰待解

2024-08-23

中信金14.55元搶親,台新金要漲到24元才能拚!手上新光金先別賣?達人3點分析:搶親行情這樣賺
中信金14.55元搶親,台新金要漲到24元才能拚!手上新光金先別賣?達人3點分析:搶親行情這樣賺

2024-08-26

「看到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 促使他把海廢變書包!31年代工廠打造零碳品牌
「看到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 促使他把海廢變書包!31年代工廠打造零碳品牌

2024-07-04

台新金想併新光金,沒這麼容易!辜仲諒拚當金控之王,中信金公開收購後招分析...存股族能續抱金融股?
台新金想併新光金,沒這麼容易!辜仲諒拚當金控之王,中信金公開收購後招分析...存股族能續抱金融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