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是為了找一個陪你走到最後的人,再遠的旅行,最終目的還是回家。
人在異鄉的莫妮卡心繫台灣,這次330上凱道的靜坐,專程從上海趕回來參與。結束靜坐那天,她與我們幾個朋友餐敘,席中有朋友問:「有沒有想過要回來?」
「其實我非常想回來,但看不到未來,畢竟考慮現實回台灣的薪水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我好不容易幫自己加值,不想再被打回原點……」她無奈地說。
莫妮卡說出了許多台灣年輕人在海外工作的心聲,她並非菁英,但卻是眾多年輕人的縮影。
當下我們幾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談到未來的規劃,一桌8個人,除了我之外,幾乎都想到國外看看,理由都只有一個 ―― 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我的朋友們不是異類,因為根據第902期的《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1196位20歲以上、35歲以下年輕人進行的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然有高達61.5%的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或「非常沒有希望」。
朋友們大多認為,與其在台灣浪費生命 不如到國外闖蕩;有人已經開始到對岸上班,還有人預計到國外打工旅遊,日本、澳洲、紐西蘭都是選項。
留在台灣,不只機會愈來愈少,薪水還會愈來愈薄。
其中有個女性的朋友舉了電影《白日夢冒險王》為例,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向班•史提勒飾演的電影男主角看齊,從一輩子都是素人到不行的平凡上班族,放手一搏。她想到日本打工旅遊,體驗不一樣的文化和景致。
人生可以很精彩,冒險的過程就是圓夢。
朋友描繪的很動人,但到上海工作一陣子的莫妮卡提出了另一番沉思。
「離開台灣後,你會發現自己是異鄉人,那裡不是你的家,除了上班下班很少會去關心當地的其他事物;我已經是在堪稱語言和文化最接近的大陸了,但始終還是格格不入。」
莫妮卡想了想又說:「未來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選擇回來,因為這份『歸屬感』任何地方都取代不了。」
我非常能理解莫妮卡的感觸,因為我從小離鄉背井,從大陸到紐西蘭,兩地加起來的時間超過12年,在27歲的人生中佔了幾乎一半的光景,最後之所以選擇回到台灣,就是為了那一份無法取代的歸屬感。
同時,我也非常鼓勵另一位朋友出國看看,因為只有勇敢踏出去,才能領略世界的美好風景。而旅程中,也許會發現原本追求的,在一開始就已擁有。
體驗生活絕對是件好事,那是一種經營的累積,一切的酸甜苦辣都只有自己出發才能瞭解。可是在決定前,請先思考究竟是為什麼出國,過程中不要忘記你的初衷。
對莫妮卡來說,出國是為了一份比較好的待遇;對我另一個朋友來說,出國是為了體驗人生;而對我來說:漂泊,是為了找一個陪你走到最後的人,再遠的旅行,最終目的還是回家。
BY: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