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日本的印象是保守、不敢冒險,更把創業者視為「貪得無厭」或「自我吹捧的人」,要轉變這樣的形象,創業者還要想盡辦法讓大家知道真正的「創業精神」在哪裡。
不過,這篇文章的作者 Martin Fackler 卻在日本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氣。Martin Fackler 任職於紐約時報東京分社,本文可說是 Fackler 在東京的深度觀察,且讓我們看看這位資歷豐富的記者,如何談論近來在保守日本社會竄起的創業風潮。
近兩、三年,網路、科技企業竄起,安倍經濟學也使得民間投資熱絡起來
這間位於東京的育成中心,讓人以為來到了矽谷。「武士新創島 」(Samurai Startup Island)裡頭 20 來歲的年輕人穿著牛仔褲,一邊啜著 espresso 一邊輕敲筆電。在日本,成功的保證一向是上班族的灰西裝,但近來在此聚集的年輕男女,除了期望國家出抬的經濟策略能夠挽救經濟頹勢外,他們本身也展現了經濟成長的要素 -- 創業精神的復甦。
這復甦的景象還未成氣候,因為新創企業和首次公開募股(IPO)的企業數量還不算多。但分析家和投資者報告都指出,數百家新成立的 相關企業在過去兩、三年突然湧現,匯聚了一股創業氛圍,讓「武士新創島」這類育成中心,或新創企業投資基金等等蔚為流行。
以往將任職於大公司或政府部門定義為「成功」的知名學府,也開始成立自己的育成中心和創業基金;不僅如此,它們也研擬新創企業的相關課程。但一些年輕創業家認為,首相安倍晉三 (Shinzo Abe) 要言行如一、堅決撼動日本保守迂腐的企業文化,經濟才會有實質改善。受安倍經濟學影響,日本股市大振、民間對於投資普遍抱持樂觀態度,因此創業者要找到投資者和顧客,較以往容易。
萎靡的創業精神是日本無法擺脫通貨緊縮危機的因素,創業,才能帶給日本一線生機
綠眼蟲株式會社 (Euglena Corporation) 是家表現亮眼、身價十億美元的新創生技公司,其創辦人 Mitsuru Izumo 說:「可以活絡日本經濟的某個要素正在成長。如果再不讓年輕人放手去做,孱弱的日本會經不起下一個像福島一樣的重大災難。創業精神是日本的一線生機。」
多年來,萎靡的創業精神一直被視為日本無力從通貨緊縮的漩渦中脫身的主要原因。
Sony、Toyota、Honda 這些日本創造出來的跨國大企業,已經後繼無人。雖然日本在製造業等藍領階層有久遠的創業傳統,但在數位時代面對南韓這樣急起直追的競爭者,實際上在軟體、電腦等知識產業創業成功的例子不多。
十年前在當時首相小泉純一郎 (Junichiro Koizumi) 振興經濟的努力下,日本開始接受創業者。但隨著年輕氣盛的網路大亨 Takafumi Horie 因證券詐欺入獄,這股風潮隨即消失。對其他的年輕創業者來說,Horie 有罪與否並不重要,他們從他的失敗得到警惕,即日本國內擁有悠久歷史的企業界,會摧毀所有膽敢挑戰權威的人。
創業團隊、育成中心快速增加,「武士新創島」創辦人:一天就有兩個人上門尋求創業資金
「武士新創島」房租低廉,位在東京灣一處由掩埋場改建的商辦區內。許多人期望這樣的育成中心能夠培育出新一代的改革者,並且創造和日本一致化的企業文化完全不同的世界。「武士新創島」在幾個新興的育成中心中備受矚目,因為它提供了免費法律諮詢、廉價辦公空間、espresso 機器等多樣服務,甚至為通宵工作的創業者準備了上下舖床位。
某個午後在通風的閣樓裡,一群日本年輕人圍坐在長木桌旁,在巨幅卷軸畫中的日本武士和緋櫻映襯下,討論創業大計。
「武士新創島」創辦人 Kentaro Sakakibara 談及這種刻意營造出來的折衷風格時說,創業者必須由日本歷史人物的生命獲得靈感,尤其是大膽無私的武士們。他建議創業者不要重蹈 Horie 詐欺的覆轍,必須避免奢華和傲慢的態度,營造出以平等自傲的日本社會願意接受的創業精神。
在「武士新創島」誕生的新創企業大概有 60 家,39 歲的 Sakakibara 大都有投資。他說:「武士道的核心是以謙卑低調的心態進行冒險,這才符合日本的精神。」
在新一代的創業者眼中,Horie 仍然是個值得敬畏的人,因為他雖有缺陷卻是個開拓新天地的典範。Sakakibara 說他會邀請已經出獄的 Horie 來「武士新創島」激勵大家的士氣。
六年前,Sakakibara 開始投資新公司時,幸運的話,一個禮拜可以遇到兩個創業者向他請求金援,現在他一天就遇到兩個。
他和其他人密切注意新創公司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他們發現越來越多人想要扭轉日本的孤立文化。
目睹 Sony 的市佔率不及三星,日本年輕人不願意再去穩定的大公司,轉而把命愈握在自己手裡
日本年輕人因為從小沉浸在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所以更願意以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等外國人為楷模;在目睹 Sony 的市場佔有率不及南韓三星後,他們不再認同父執輩的工作信念、不再只想在有規模的大公司穩定工作一輩子。
Yoshinori Fukushima 今年 25 歲,他的網路公司只成立一年,卻已經具有 14 個員工的規模。他說:「在充滿危機的世界裡,最好做老闆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攻讀軟體工程學碩士學位時,他創立了 Gunosy 販售自己寫的應用程式。這個應用程式可以分析社群媒體網頁,來搜尋用戶可能會有興趣的故事。他在開始創業前就回絕了大企業提供的工作機會。
在 1990 年代到 2000 年之後,有一群「失落世代」因為大環境缺乏新工作和新機會,導致許多年輕人失業或大材小用,只能在社會分層中向下移動。因此不同於 Fukushima,其他創業者的創業動機是因為害怕會變成另一群「失落世代」。
創業精神抬頭,但仍需解決的最大問題:創業者被社會視為貪得無厭或自我吹捧的人
曾經研究過日本和矽谷兩地新創企業、並在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執教的管理學教授 Robert Eberhart 說:「日本已經厭倦將經濟蕭條掛在嘴邊,是時候解放我們的動物精神了。我認為現在日本的創業風氣更勝美國。」
有人警告日本在成為跨界創投的重鎮前,仍有一段路要走。東京武藏大學(Musashi University)鑽研創業的 Noriyuki Takahashi 指出,在「創業者的社會接受度」這一項目中,日本在全球評比調查中敬陪末座。
他和其他人認為,矽谷式的創投資本主義要真正興盛,日本社會必須摒棄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就是不再視創業者為貪得無厭或自我吹捧的人。這是 Horie 的失敗烙印在創業精神上的污名,也是日本創業者最大的障礙。
上面提到的 Izumo 想要創造日本文化能夠接受的創業精神,並且長期在媒體耕耘。
他的公司綠眼蟲 (Euglena),致力於將浮游生物轉變為開發中國家人民的低成本營養源,以及使其成為噴射機可用的新式生物燃料。雖然綠眼蟲的主要商品是淡綠色的健康飲品,但投資者卻已對這家公司留下印象。綠眼蟲在 12 月首次掛牌,該公司的價值約有 10 億美元,這讓 33 歲的 Izumo 瞬間搖身一變成為百萬富豪。
Izumo 很謹慎地避免誇張的消費行為,他住在單房公寓、沒有車也沒電視,並希望用自己的產品餵飽孟加拉的窮人。
穿著淡綠色領帶並充滿熱情的 Izumo 說:「堀江為創業者留下貪婪的負面形象,年輕的創業者現在要挺身改變這樣的心態。」
越來越多新創企業的創辦人畢業於菁英大學。這些人只要願意,仍然可以在企業謀取高層級職位,例如 Izumo 和 Fukushima 都是東京大學畢業。這個數字是改變發生的最大徵兆。該校目前培育了 25 家新創公司。另外,早稻田大學在今年引進創業的相關課程,而且也有五家企業因此產生。
輔導東京大學育成中心運作的商學教授 Shigeo Kagami 說,這些數字或許不多,但「創業風潮發生在日本,就是日本的一個契機。」
他說:「Steve Jobs 告訴世人的是,只要一、兩個成功的故事就能改變世界。」
(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圖片截自:武士新創島官方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