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罹癌的張陳映美,在七十一歲高齡,與結縭五十年的先生,共同踏上一一七八公里的摩托車環台征途,人生過得比年輕人更多彩多姿。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精采過下半生,正是年長者和為人子女者都應該關心的問題。
編按:「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紀錄片上映三天票房就破四百萬元,並且獲得釜山影展「AND發行獎」。片中張陳映美是唯一的女騎士,她與夫婿牽手五十年,一同走過生死關頭,始終熱情付出。九九重陽節前,《今周刊》特別與讀者分享這個充滿生命力的不老故事。
「妳好自私喔!妳要自己去天堂,享受天堂之樂,把丈夫丟在地面上受苦!妳不知我很依賴妳嗎?」面對罹患癌症卻不肯接受治療的妻子張陳映美,牧師張弘道心急地拋下這句話。
一九九七年,當六十一歲的張陳映美聽到醫生告訴自己罹患胃癌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是上帝的旨意,祂真的要找我回去了。」一年前她才剛和乳癌病魔對抗,如今竟然再度罹癌,因意志消沉,打算就此蒙主寵召。
但聽到老公希望她留下來的這番話,張陳映美心軟了,再次提起勇氣接受治療,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保住了生命。也因此夫妻倆二○○七年可以一起參加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發起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活動;親自走遍這塊生活七十餘年的土地,不但從南到北欣賞了風景,還走訪各地的安養院,激勵了在這個土地上打拚一輩子的老人。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
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發起的「挑戰80、超越千里──不老騎士的歐兜邁環台日記」活動,參加的17位不老騎士中,有2位曾罹患癌症、4位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而且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病變。然而,在經過互助團體與平衡體能等訓練後,2007年順利完成1178公里的摩托車環台征途。活動並由導演華天灝拍攝、剪輯成紀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
兩次罹癌 卻比先生樂觀
「那年冬天我自己發現硬塊,立刻檢查,發現是乳癌第二期後,馬上住院,動手術切除。」張陳映美回憶第一次與死亡交手,是在一九九六年。曾經與死亡如此接近,不過她並沒有寫遺囑或交辦身後事,「其實我不害怕,甚至覺得開心,因為我從小就信仰上帝,我真的要去看祂了!而且小孩也都大了,只是先生可憐一點而已。」
張陳映美看得開,反而是張弘道心疼妻子生病,也憂心自己會失去老伴,甚至在一次禁食禱告中昏倒。當時來病房幫忙禱告的朋友也說:「究竟是誰生病啊?為什麼在病床旁的先生反而比較憔悴?」
經過治療,逐漸康復的張陳映美,好不容易生活又將步上正常的軌道;沒想到,一年後胃癌竟接踵而來。當時當醫生的兒子要她去自己任職的醫院健康檢查,沒想到意外在胃部發現癌細胞。在家人的堅持下,張陳映美終究動了手術,但是連續兩次罹癌,仍讓她的心情大受影響。
「我知道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不會難過,但未來很不確定,讓我的心變很冷。」張陳映美回憶當時心境的低潮,「我覺得我被歸類在另外一排,不能和其他大多數人有一樣的歡樂。當時是一九九七年,大家都在談論千禧年的事,我卻連明年的事都不確定!」
雖然在子女和先生的鼓勵下,再度抗癌成功,但病魔的折騰依然令她心灰意冷,整個人也變得退縮,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有一天,她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決定要有所改變,走出自我束縛的冰冷世界。她首先問自己:「我最喜歡做什麼事?」答案很快浮現:「唱歌!」於是她打電話詢問聖樂團的參加方式,開始和同伴一起跳舞,還寫信給更生人,總之就是依循自己的喜好,貢獻一己之力。
這樣的轉變,讓領過兩張重大傷病卡的張陳映美,覺得每一天都像是多得的禮物,心存感恩,「因為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刻,勇敢走出去。」因此,當張陳映美在報上看到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不老騎士騎機車環島活動時,立刻拉著老公報名。
「我父親雖然是小學的校長,但我卻因為沒錢而沒參加小學的畢業旅行,一直到三十三歲才第一次參加旅遊活動。」童年的遺憾,加上學會對生命的珍惜,讓張陳映美迫不及待想藉這次環島,「好好看看台灣的好山好水,而且沿途還可以去拜訪在地的『老』朋友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經過這一次活動,張陳映美變得更有信心和活力。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觀察說:「台灣傳統女性多半扮演配角,讓先生站在第一線,張陳映美奶奶也是這樣;不過她是我們活動中唯一的女性,常有機會讓她站到台前,她的風采鼓舞了許多長者,她自己也因為受到大家的肯定,看起來更有自信。」
活力不老
張陳映美等17位平均81歲的年長者,5年前騎摩托車環台,讓人看到他們的生命力。
(圖片來源/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換角度看 發現老伴的優點
其實,和絕大多數夫妻一樣,雖然知道老來有個伴很重要,卻不知道如何經營關係,相親結婚的張弘道夫婦個性也是南轅北轍,常因意見不合而鬥嘴。
張陳映美出身書香家庭,優秀的成績可以就讀台中女中,甚至北一女,但下面還有六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讓她為了家計就讀台中師範學院。
畢業後,到東海大學附屬小學教書,她笑說:「那時候從宿舍走到學校教書,還有男生拿望遠鏡偷看呢。」個性爽朗的張陳映美,當年美貌可見一斑。
張弘道則出身政商之家,祖父在日治時代是彰化員林鎮鎮長,家中常有大官出入,養成他謹言慎行的習慣,凡事不輕易說出口。經由一位牧師作媒,兩人初次見面後三個月就結婚;儘管兩人信仰相同,急驚風遇上慢郎中的組合,磨合的考驗不斷。
張弘道大學畢業後,在員林中學擔任英語老師,同時成立了補習班拚事業。一九六六年,他突然接到中台神學院的邀請,從事神職工作。年輕的他經過一番掙扎,在妻子全力支持下,毅然決定放下經營已經上軌道的補習班,到中台神學院擔任收入有限的口譯和英語教師。
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問題,常是破壞家庭和樂的因素,但有堅定宗教信仰的張陳映美相信施比受更有福。她說,夫妻當然要用心認真賺錢,好好養家,但也要用在社會上;錢不要放在心裡,要放在手上,因為放在手上才可以隨時給,放在心上要掏出來會很痛!
樂於和別人分享經驗的張弘道,也常常造成夫妻相處的摩擦。例如兩人共同參加的聚會結束後,張陳映美往往要在車上枯等先生上車,因為張弘道總是意猶未盡地和教友談話分享。張陳映美無奈地說,改變對方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也不想委屈自己,解決之道就是各騎一輛摩托車,再也沒有誰耽誤誰的問題。
張陳映美原本對老公的過度熱心頗有怨言,「我們一起出國,他在機場看到有人不會講英語,竟然熱心幫助別人,卻不理在後面提著大包小包行李的我!」不過在紐約的一次經歷,讓她有了新的思考。
她說,「有一次,我們在紐約地下鐵車站,時間有點晚了,人生地不熟,不知路該怎麼走,心裡很慌張。這時候遇到一位台灣留學生,親自帶我們出車站,告訴我們該怎麼走,那時候我真的覺得他是個天使!同時才忽然想到,我先生其實常常當別人的天使。」停止抱怨,換一個角度看另一半,可能有不同的發現。其實每個人的缺點也可能是優點,應該要用心體會另一半的優缺點。
▲張弘道夫妻有共同信仰,經媒妁之言結為連理。
彼此包容 教出愛家庭子女
身為牧師,善於傾聽大家心聲的張弘道,往往把家人的順位排在後面。他語帶懺悔地說:「記得有一次我去美國接受福音訓練,從佛羅里達州回芝加哥小舅子家,也一直在幫朋友排解婚姻的問題,沒留時間給住在當地的大女兒。最後一天要回台灣了,我收好行李對女兒說:『到機場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可以好好聊聊。』可是女兒說:『爸爸,我的授琴時間到了,我得走了。』那時候我心都涼了!」
這件事讓張弘道耿耿於懷,兩、三年前特別寫信向女兒道歉。所幸女兒回信說,「我自己現在也是媽媽,可以了解爸爸的心情了。」即使遺憾已經發生,也可以把握當下,說聲抱歉,修補家人關係永不嫌晚。
就像這十多年來,張弘道也開始幫太太做家事,雖然太太認為他常常在「演戲」。張陳映美笑說:「倒垃圾之前還特地經過我面前,想向我邀功咧!」但這樣小小的用心,正是老夫老妻維繫感情的重要關鍵。
兩個月前舉家從美國搬回台灣陪爸媽的小女兒張恩明說:「媽媽辦事效率高,而爸爸花很多時間和人溝通,不論這個人貧富貴賤。雖然一快一慢,但互相體諒,看到父母的溝通方式,對我們夫妻相處也很有幫助。」
原本弘道基金會要藉由這趟老人圓夢之旅,鼓勵各地的長輩重視自己的價值,結果張弘道夫妻等人的表現,讓林依瑩覺得受到最大激勵的反而是自己,未來更有動力繼續推動更多「不老」夢想。
歡樂家庭
張弘道的三個子女分別生了三到四個小孩,形成一個歡樂的大家庭。
張陳映美(首圖右)
出生:1936年
經歷:東海大學附屬小學老師
學歷:台中師範學院
家庭:育有1子2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