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張團圓桌上都有一篇自己的故事,幸福也沒有一定的樣貌,唯一相同的是,家的團圓得靠寬容體諒,團圓飯是表面,心,才是關鍵。
舊曆年前,「一家之煮」的大事之一就是準備年夜飯,以及過年期間的吃食,隨著年節將近,腦袋裡頭一直不斷自我叮嚀要趁早到南門市場買金華火腿、干貝……。
沒想到一月起,星期六、日的南門市場已是一幅人聲鼎沸、摩肩接踵的景況,大家有志一同地提前趁著周六、日採辦年貨,偏偏今年年節前的寒流來得特別殷勤,天氣又凍又溼,整個人包得像團棉球似地擠在市場,活像參加橄欖球比賽,前進每一攤衝鋒、進攻、達陣、撤退。
市場裡活絡的氣氛讓人忍不住多買,擠完這攤,選過那攤,零嘴、乾糧、乾貨拎了一袋又一袋,戰果豐碩地回到街道上,眼前滿街從超商、小店、大餐廳到飯店,幾乎無論店面大小,都貼上預購年菜的小海報,這才是大年夜的主秀啊。
前哨戰 預購團圓桌上的年菜
這幾年,越來越多身兼年夜大餐的上班階級加入預購年菜的行列了,有些知名的餐廳,招牌菜甚至早早就已斷訂;那天,才想著要不要來訂一鍋新東南海鮮餐廳的白鯧米粉,就聽一位英雄所見略同的朋友抱怨,訂不到了!
省了下廚的大工程之後,就剩下「到底訂明福餐廳的好,還是天罈的好呢?」這種小煩惱,以及討厭領到冷菜的懊惱了。
很多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從提貨領到年菜,到趕路回到家,通常菜早就冷了,這時候,還得七手八腳地換盤微波或上爐子,才能熱騰騰上桌;而有些菜,進了微波爐再出來,口感就變差,澎湃的美味跟著大打折扣。
在台北過年,向來都由大哥大嫂負責訂購年菜,他們喜歡嘗鮮,前年訂A家,去年訂B家,年年換口味,今年決定改為「單點」外帶年菜,搭配部分自製的混搭法;畢竟,外帶年菜的菜式幾乎大同小異,不外乎佛跳牆、雞湯、拼盤、明蝦、煎魚……,保留部分自製年菜,中和一下有如出自中央廚房的制式大菜,至少也較有變化吧。
於是乎,還會有集大成的外帶年菜總匯遊戲出現,朋友B的外帶年菜菜單就出現如此洋洋大觀:天罈的紅蘋果偎圓蹄、高記的雪花雞鮑翅、國賓飯店的脆皮燒鵝……,甚至出現團友,各自插花加入單選、複選。
在老家,名義上年夜飯迄今還是老媽掌廚,只是家母自從虔誠茹素以來,早就不再經手雞鴨魚肉,葷食改由老爸自備,年夜飯亦是如此。
於是乎,我閉著眼睛都可以想像得到,老爸準備的年菜葷食食譜,必定有來自澎湖新鮮稀貴的海魚、澎湖的實料花枝丸、市場買來的煙燻或油雞全雞一隻,也許加上當天才汆燙或是紅燒的烏賊……。
而家裡這桌團圓飯,也必定跟平日一樣地涇渭分明,圓桌這半邊是素的,那半邊是葷的,通常,由素半桌忌葷者先吃,之後才換葷半桌上場。這麼多年來,不僅年夜飯,老爸老媽早就各自擁桌自重了,年夜飯團圓圍爐的形式早就不存在。
幸福感 一家團圓不再是唯一樣貌
對除夕晚上圍爐的記憶從來不是像電視廣告中演的那樣,子女帶著家小陸續趕到,全家族在菜肴豐盛的大圓桌熱鬧團聚,氣氛一定得是溫馨、笑聲滿盈;廣告裡營造的溫暖畫面是每年這時候所有人趕來忙去,搶買鐵公路車票,奔馳上路的理由;團圓聚首代表幸福,然而,團圓不必定就幸福,團而不圓或不團圓亦未必不幸福。
不是每扇門窗內飯桌上的風景都相同,在大年夜的晚上,每張飯桌都有一篇自己的故事。
朋友H,近幾年家中狀況頻傳,這次聽她說,出嫁的姊姊、姊夫一家五口沒人工作,姊夫卻打著得送小孩上學的理由找她出錢買新車;下次則是小弟又賭氣離家出走;沒多久,媽媽鬧著嚴重胃出血住院,卻還是菸酒不忌口,只牽掛地要求她把小弟找回家,她有時氣極了跟老媽吵嘴,一邊卻還是想盡辦法解決狀況。
每年,她家裡的團圓飯桌總會有人因事缺席,唯她年年入座,一個人扮演桌子的四隻腳,穩住飯桌,只要有她在,彷彿家就兜得牢靠,不會散。
H說,不懂事時,曾執著於家,或者說幸福應該有一定的樣子,一定長得五官俱全又美輪美奐,一有點短鼻缺齒的小小殘缺就不免怨懟,那時還不曉得,家的圓滿得靠寬容體諒,幸福哪裡來?團圓飯是表面,心,才是關鍵。
(本專欄由楊子葆、焦元溥、焦桐、艾予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