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內縱橫數十年,套句龍應台的話,「上一代一生動盪,讓我們可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
周六這天很「過程」,一早到基隆參加九十二歲長輩的告別式。
這位長輩四十年前守寡,為了養活全家、開了間小雜貨店。么子說當年頑皮、不小心把一大盆米糠裡待售的雞蛋統統砸破,媽媽沒生氣,只說「沒關係,我來想辦法!」就這麼想了一輩子辦法、帶大六個孩子,還個個成器。這頑皮么子就是主持人兼律師謝震武,父親過世時他才四歲。
聽了故事心底一陣暖,但基隆市容實在糟,電線像蛇般盤據天空,老鐵皮屋及全無章法的建築物醜得無以復加,完全配不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小城人情的精采;這很像我們的民族性,感性有餘,管理眾人之事卻一塌糊塗,可惜了。惟一能稱道的是有個好吃夜市,一黑遮百醜。
鏡頭一轉,下午參加龍應台演講會,不少《大江大海》書中人物親自出席,看著這些長者,可想見書寫過程的辛苦。一位九十歲老先生在會場急著將畢生蒐集的資料送到龍應台手上,擔心再不說就沒機會了。年輕網友也急,可惜在眾人面前發言還沿用網路上匿名的習慣,想攻擊、想挑剔,踢到鐵板之後又不知如何保持風度,大家都看到他不知所以的憤怒與焦躁。
現場還有位大陸學生認為台灣社會很分裂、很弔詭,不像大陸一片和諧。這話一出,大家都笑了。但深究下去,所謂和諧也似乎只存在表面,因為大家實質不同,差別在於主動或是被動。
龍應台說,台灣過去像現在的大陸一樣,強壓不同意見維持表面的和諧,近二十年才有機會認識彼此真正的樣子。她反覆說著「只有看到不喜歡的人的傷口,才算真正了解他。」
近代史百年動盪,這個傷口還沒好、那個地方又破。於是一批人不讀二二八、一批人不甩大遷移,認為那都是「你家的代誌」,要等到能說會聽,才能互信。像我高中打架打最凶的同學,出社會反成好友。
晚上參加老師孩子的婚禮,還記得她剛出生時幾個同學湊錢送了張嬰兒床,長大後嚮往傳播圈,到我公司實習。老師耳提面命要我盡量壓榨,好讓女兒看清傳播圈的辛苦,深怕她「誤入歧途」;結果公司上下都很喜歡這孩子,希望留用,她反而當空姐去了,非常自在。
一天內縱橫數十年,套句龍應台的話,「上一代一生動盪,讓我們可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也希望下一代能更體貼,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和諧下去。
至於基隆,人情再美,市容表面的缺口還是很醜,快整容吧!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