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的距離,需要用時間感受;
而市場上的距離,還需要用金錢來感受。
大上海環城一覽,少說一百公里,蘇州來回二百,杭州四百、南京八百公里。友人興高采烈地從腦內地圖出發,以環城的感覺,在上海周圍走了一圈,殊不知已經為自己的四天旅遊行程,訂定一個至少可與環島較量的偉大計畫。
乍至中國大陸,最難掌握的便為距離。將腦內地圖比例放大,讓感覺傳至肌膚,還需要一段時間。
過去從台北東區至遙遠的萬華上班,每日計程車往來需一百多元,甚感心痛。至上海後,經常往來於徐匯與古北兩個台灣人聚居的地方,感覺上在城市同一個角落的上下移動。直至於某日,我愕然發現,其實人民幣車資放大四倍後,與台北的每日車資相去不遠,而距離更為東區至萬華的一倍。
大市場,大風險
掌握經濟圈距離
觀光、生活如此,台商從經營策略的角度,去適應到中國後放大的距離感,自有一番掙扎當不在話下。
但很多人來不及實際感覺「大」中國的距離,便已以台灣的感覺全身投入市場。曾在社交場合中遇到一名轉軌至大陸經商的台灣文化界聞人。談到在大陸的投資,他不無得意的表示,在短短數年內,他已涉足蒙古的牧場、海南的果園、上海的廣告,前途無一不佳。
一個人管理國土的三個發展階段各異端點、性質各自不同的行業,其跨足的領域、地理上的實際距離,都不能不令人敬佩。
對大市場有大野心,固然可賀可喜,野心背後背負的大風險,也不能不讓人擔憂。從對「大」的切身瞭解,才能掌握市場中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圈的距離。任何人覺得台北與高雄不同,將它放大一百倍,才能開始走進上海與海南、內蒙的差異。
歐美企業以大著手
先行鋪設後勤網路
歐美人在大陸市場的成功,或許不僅在於他們的資本雄厚與管理技術先進。因為來自於大市場,所以凡事願意以「大」著手。肯得基、麥當勞在大陸還沒能開出數十家店,便因應各地市場而成立了十數家分公司。沃爾瑪還沒開出第一家店,便已鋪設下大陸的後勤網路。這些企業對不同地區所代表的經濟結構、教育程度、人口特性、消費習慣,都以精耕細作的方式重新認識,而不像台商一般,在一個分公司下用一個體系、一種理解、一套做法就試圖解決所有的問題。
地理上的距離,需要用時間感受;而市場上的距離,還需要用金錢來感受。如果下次,在上海街頭問路,有人告訴你「就在前面,走走就到」,千萬不要相信,但請實地走走看,體會一下當地人的距離感吧!這或許才是你走進當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