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台北大巨蛋湧入兩萬多名球迷。中華隊在世界棒球十二強賽中對上多明尼加隊,憑藉著投手群的出色演出,帶著兩分的領先打進第九局下半。
兩人出局,三壘有人,全場萬名觀眾屏息以待。蹲在本壘的旅美捕手林家正看著投手丘上的吳俊偉,他注意到今天吳俊偉的直球帶有特殊的上衝後勁,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威力。
休息區的捕手教練高志綱同時打出暗號,林家正必須在電光石火間做出判斷。該如何引導投手?要用什麼配球策略?是否該喊暫停?
「捕手必須要能獨立思考,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有「無敵鐵金剛」之稱的現任味全龍總教練葉君璋,回憶起自己的球員生涯時如此說道。在他看來,捕手需要深思熟慮、具備解讀能力,但最終又要把複雜的訊息轉化為簡單的決策。「這是一個滿矛盾的位置。」他解釋,「你必須學很多東西、觀察很多東西,但又要把那麼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就像十二強比賽當下,在大巨蛋賽場上,林家正腦中快速運轉著:投手今天的狀況、打者的打擊特性、教練的戰術意圖,還有場上瞬息萬變的節奏。這也是為什麼捕手被視為「場上的指揮官」,必須在極短時間內綜合各種資訊,做出最適合的判斷。
回到大巨蛋的比賽現場,林家正做出了選擇,吳俊偉那顆強有力且帶有上飄尾勁的直球,讓多明尼加隊最後一名打者揮棒落空,比賽結束。這名年輕球員展現出新世代捕手應具備的全方位特質:冷靜思考、準確判斷、即時溝通,以及面對壓力時的沉著。這些特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透過日積月累的經驗與學習,才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得宜。
傳統捕手的養成之路
「以前捕手會花很多時間幫投手做接球練習。」葉君璋回憶起早期的訓練方式。在那個資源有限的年代,一支球隊往往只有兩、三名捕手,每天都要輪番上陣幫投手接球。如果投手要練球,一定是專屬捕手在接,不會找其他人。從頭到尾就是在那邊一直接、接、接。
「還記得有一年和林恩宇一起打國際賽事,練投時,他投了一百顆球後才說:『現在開始幫我算。』」這種近乎苦行僧般的練習方式,讓捕手能夠深入理解每位投手特性,也才能創造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正是這樣長期的經驗累積,造就了每位老捕手獨特的觀察與處理方式。
現代捕手的新課題
隨著棒球運動進化,捕手這個位置也經歷著重大的轉變。葉君璋觀察到:「現在球團會配置專門的訓練人員來協助球員練習。」這種專業分工的訓練,取代了過去捕手必須長時間為投手接球的傳統。
此一改變雖然提高了訓練效率,但也帶來不同的影響。最直接的衝擊就是捕手與投手之間的互動大幅減少。「以前我接了你的一百顆球,加上感覺它的質跟量,我大概就能從這一百顆球當中知道該怎麼幫助你。」現在的訓練模式因為少了這種感受的過程,就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學習如何了解投手。
而取代傳統經驗累積的方式,正是科技與數據的廣泛應用。透過即時數據運算、視訊重播等科技輔助,捕手可以更精準地掌握對手特性。不過,這也為捕手帶來新的課題:如何在龐大的資訊中找出關鍵,並將之轉化為實戰優勢。
科技發展不僅改變了獲取資訊的方法,同時影響場上的決策權分配。葉君璋指出,現在棒球場內外專業分工明確,資訊量更完整。許多原本需要捕手獨立判斷的決策,現在都由教練團負責。
然而轉變的不只是防守職責,還包括過去不太被要求的打擊。葉君璋直言:「現在的捕手如果打擊不佳,上場機會就會減少。」這也反映出職業棒球重視整體戰力的平衡,好捕手必須既能穩定防守,又可以有一定的打擊表現。
另一個演進重點則是溝通方式。
葉君璋指出,比賽型態的改變,也連帶影響了場上的溝通模式。以前的賽事大多是低比分,現在大比分變多;以往投手可能需要撐過五局以上,捕手必須從第二、三局開始,就持續協助投手調整狀態。但現在比賽節奏加快,換投更頻繁,教練團也掌握更多即時資訊,讓捕手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
面對上述轉變,葉君璋提醒:「轉變不會全部都是正面或負面的,不同作法的利弊不同。」關鍵在於如何找到平衡點,既保有捕手在場上的指揮統籌、與投手建立默契、化解危機等關鍵能力,又能適應現代棒球重視打擊表現、數據分析的趨勢。
台灣捕手的特殊挑戰
「在台灣做捕手最難。」葉君璋分析,美國大聯盟一季與同一隊伍的交手次數有限。「但在中華職棒,你上個禮拜跟這個禮拜遇到的打者和守備,其實都是同樣的組合。」在如此頻繁交戰的環境下,捕手不能只是單純發揮投手的最佳狀態,更要不斷開發新的戰術變化,在熟悉的對手中尋找突破點。
關於台灣捕手,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就是培養體系。葉君璋認為,台灣在選材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過去條件好的球員較少會被安排在捕手位置,但現在或許該重新思考這樣的慣例。若能將具備優秀天賦的球員培養成捕手,可能會為台灣棒球開創新的格局。
然而捕手的訓練方式也面臨轉變與挑戰。葉君璋觀察到,在棒球強調專業分工的現在,訓練模式變得更加複雜。他指出,捕手的判斷能力是透過長期累積而來。「早年常常會覺得怎麼做都不對,做得好也只是剛好而已。但經過多次失敗,會突然發現這一切其實還滿簡單的,就通了。」到了這個階段,捕手已經建立起豐富的經驗與直覺判斷,過多的影像分析反而會讓他們陷入複雜思考,干擾原本流暢的決策過程。
面對這些多重挑戰,台灣捕手的發展之路確實不易。然而,葉君璋認為這些挑戰也正是突破的契機:「如果我們把捕手當成投手一樣重視的話,就有機會。」他期待台灣能夠建立更完整的捕手培育系統,在保有傳統經驗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棒球的專業要求,並同時轉變對捕手選材的思維。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更多可以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台灣捕手,為台灣棒球開創新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綱綱好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