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開學之後,許多之前教過但久未謀面的學生,會開始跟教授們聯繫,拜託幫忙寫申請研究所推薦信。這種狀況,又以對名校有很高執著的中國學生需求最大最為普遍。
雖然高等教育是極高成本的個人投資,畢竟華人文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古老的迷思, 以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已到了需要重新思考的階段。
讀研究所還有用嗎?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分析
探尋學生選擇讀研究所的原因, 首要是提升未來事業的安全感與選擇空間。
然而根據本人多年觀察及與各學門教授同事們的交流 ,除非選擇特別專精技術導向的領域,研究所學位在研究訓練上可能會更扎實,但若研究生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採取較為主動的學習態度,利用學校資源,則不一定比大學部學生能學習到更廣的知識。
以雇主的角度而言,員工能把事有效率的做好,知道怎麼如何跟同事合作與客戶應對進退,才是僱用決策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現實的是反映到勞動市場,研究所學歷平均而言對薪資的提升有可能不多,所以從資源(學費、犧牲的時間、 事業機會成本)的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讀研究所的經濟效用並不見得存在。
高學歷最重要意義:縮小性別薪資差距
高學歷最大的正面意義之一,是縮小男女薪資差異。
高學歷可激勵女性進一步參與勞動市場,在面對應徵和晉升時,更有助於女性談判力和自信提出更高的薪資要求,幫助女性在傳統上由男性為主的行業(如工程、科技)中打破性別偏見,從而縮小性別薪酬差距。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高登(Claudia Dale Goldin),她在對深入了解有關於勞動力市場中女性參與者的議題方面,以及對薪資性別差距根本原因的研究所作出卓越貢獻。她及其它的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都有相當的證據支持上述的觀點。
現今在大部分的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女性的大學生已經較男性為多, 但是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期望, 影響男女主修的選擇,使得女性被引導進入潛在收入成長性較低的領域,教育選擇連帶著影響個人進入的職業類型。
這正是在 2006年高登教授她的合著文章當中,所探討了高等教育中性別差距「逆轉」(The reversal of the college gender gap) 的現象。
女性完成大學或以上的學位百分比或許較男性更高。然而,因性別職業分工,女性集中在傳統上薪資較低的領域, 薪資不平等的持續存在部分。特別由單一性別主導的領域或行業, 就會造成不同的薪資結構,進而導致整體性別薪資差距。
文史科碩士生困境:讀完研究所,薪水還比大學畢業生低
能申請到研究所的學生,大學部成績也相對優秀,即便沒有更高的學位,他們畢業後的出路大多也較同儕為佳。在考慮家庭背景和之前成績的影響後,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公布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 最新分析顯示,研究所碩士畢業生到35歲時的收入與大學畢業生相差無幾。
令人更驚訝的是,相當比例學門的碩士課程,尤其是文史社會科學的學位,反讓畢業生的所得薪資狀況比起大學畢業更低 (作者特別在此說明: 本文只是轉述這篇報導,並未這些學科有任何偏見)。
觀察表一在英國2013年到2017年間碩士學位對收入的影響,在考慮社會經濟背景及大學部成績,比較相同學科的碩士與學士學位,語言和英語專業的碩士學位對男性的收入報酬率分別為 -35% 和 -26%,女性高學歷所造成收入損失的情況則較低。
相對而言, 法律、 科技、工程、 經濟學報酬率雖然較高, 但男性僅在2%到 7% 之間,女性在大部分的領域增幅也都是個位數的百分比,獨獨在科技則可以高達超過50%,經濟學可以增加將近20%,為明顯有投資價值的兩個領域。
表一、 英國2013年到2017年間碩士學位對收入的影響:男女比較
學科 |
男性收入變化 (%) |
女性收入變化 (%) |
最差前五學位 |
|
|
語言 |
-35% |
-13% |
英語 |
-28% |
-18% |
社會學 |
-21% |
-2% |
歷史 |
-19% |
-4% |
健康相關科目 |
-18% |
-3% |
最佳前五學位 |
|
|
化學 |
1% |
3% |
經濟學 |
2% |
19% |
科技 |
3% |
56% |
工程 |
4% |
9% |
法律 |
7% |
8% |
資料來源: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讀研究所值不值?40%碩士學位可能讓你虧錢
以上這種學位在加薪上無用狀況,於資本主義盛行的美國更為嚴重。
相當部分文史科的學生,大學畢業之後,轉行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例如商業、金融服務、甚至於製造業。
他們的薪資,往往在畢業兩三年的磨合轉型期後就超越他們的教授,更遑論十年之後隨著他們職業生涯的發展,「學非所用」及「學以致用」的文史科畢業生薪資差距就如雲泥。
此外,由於這些非文史類傳統工作市場上的需求成長性較大,也有助於他們的工作保障。
根據曾經任職於位於德州的智庫FREOPP的分析師普庫珀(Preston Cooper)指出,考慮到學費和學習期間的潛在收入損失,美國平均每位碩士畢業生職場終身生涯能總共帶來5萬美元的額外收入。但有約40%的碩士課程可能讓學生賺不到額外收入,甚至造成財務損失。相比之下,大學部畢業正回報的比例約為75%。
財政研究所在2019年的分析發現,五分之一的英國大學生如果選擇不念大學,對他們的財務可能會更好。
為何讀研究所還這麼熱門?
在美國,近40%的大學畢業生完成研究所學歷 ,從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間,美國研究生人數增加了9%,而大學部學生數量則減少了15%。
● 勞動市場需求
雖然學術界要求的博士學位以及醫師、律師等專業學位越受重視,但碩士學位仍然是美國研究所主要的學生增長來源。
從勞動市場的需求來看, 因科技和科學領域的工作變得更為複雜,雇主對具備有最新知識的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
● 學校財源需求
從學校的財源來看,大學部的學生需要提供獎學金和各種財務上誘因吸引學生就讀,對學校所費不貲;但研究所碩士班則是「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學生所繳學費, 幾乎可全額收取為學校的收入, 尤其國際學生已經成為美國研究所市場最大的需求者, 對美國大學的財務貢獻重大。
此外,美國大學適齡招生人口即將開始下降,研究生這群「回頭客」成為幫助高等教育機構維持運營損益兩平的希望。
碩士學位的高昂代價
根據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教育與勞動力中心 (the Centre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 的資料,美國研究所教育對學生的成本漲幅頗速,自2000年以來24年內增加了三倍以上,連帶每位學生平均需承擔約5萬美元的債務完成學位,高於20年前的3.4萬美元(以2022年美元計算)。
儘管美國研究生僅佔學生總數的17%,但學生助學貸款中近一半的資金都流向了研究所學生 ( 美國的法學院和醫學院費用都相當高昂, 且大部分沒有獎學金)。
在英國,研究所頒發的學位數量幾乎與大學部學位相當,碩士班人數在過去15年中增長了約60%。
由於英國大學部學費受管制,造成近十年幾乎停滯,招收更多可按市場價格自由定價的研究生,成為英國大學應對財務挑戰的一種方法。
碩士學生2021年的平均每年學費為9,500英鎊,通貨膨脹調整後相當於比2011年高出約70%,價格上較美國更具競爭力。
結語
現代雇主越來越重視的是實作的能力, 因此應徵者的實習經驗及完成任務的能力,在勞動市場中重要性越來越高。
固然學位含有顯示效果 (Signaling Effect),但以現今高等教育與現實工商業需求脫節日益嚴重的情況, 加上歐美國家研究所教育費用越來越高, 導致未必能夠幫助畢業生取得更高的貨幣報酬。
研究所教育是一高成本的個人投資, 學生在決定投資之前, 宜做好生涯規劃還有各種風險的分析,選擇適合市場需求的學科與機構才是明智之舉,方能在教育過程當中極大化個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