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華人移民過來不但兩手空空,內心也空空——努力把自己原來的一切全部拋棄,去學做一個全新又不擅長的美國人。移民學作美國人,不管是從孩子或父母的角度都不容易。
幾年前聽到朋友分享公共電台短短的「 觀點分享」 《學會過聖誕》, 聽了一直難以忘懷。
這位日裔美籍作家用不到2分鐘時間,道出移民家庭父母的辛酸,而她是那份心酸的受惠者 - 因為父母「刻意製造了」自己並不擅長的美國文化,讓她對新環境產生認同感,更容易被接受——她父母從日本移民美國,自己不是在美國出生就是很小就來美國,算是道地的美國人。
我認識大多數在美華人都是那個辛酸父母的本人,而不是那個刻意製造出來的受惠者——我們不知不覺為在美國出生的孩子,付出以前在台灣並沒有想到做美國人父母的代價。
作者說他的父母製造了聖誕節的快樂,也刻意製造出美式的大方。
她講的每一點我都完全體驗得到,也經歷過。
美國夢常常是努力學做一個自己並不擅長的美國人
兒子從幼兒園一路唸的都是私立學校,那是很白人的學校,大部分家長經濟環境都不錯。我們是少數薪水階級。
私立學校每年都會發動大捐款,校長親自追著問願意捐多少——我們每年也都假裝大方捐了,怕的就是學校對孩子有不同的看法。
到了初中孩子喜歡輪流在家裡辦趴,我們準備美國孩子愛吃但其實非常難吃的美式食物,讓孩子有參與感、榮耀感。
辦趴的整個晚上到外面隨便找電影看,有幾次回來早了,想給兒子一些充分做美國孩子的自由,又悄悄開車出去打發時間。
短文提到父母為了要讓孩子無縫接軌融入美式文化, 每年都在家裡「製造了」聖誕快樂。他們買食譜從零開始學作美式食物,學做美式點心,熱心把點心分享給鄰居。
這也使我想起每年感恩節、聖誕節,為了要讓孩子體會純美式節日,讓孩子回到學校有分享的題材,我們也會買食譜,做一些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感恩節餐,並盡量避免出現中國菜的影子。
烤出來的火雞也許四不像也一點都不好吃,但至少一桌美式的顏色豐富,讓孩子有照片可以分享。
每年吃得高興,屋子裡聖誕節裝飾不輸給美國人,多少也是為了讓孩子過得美式一點,怕孩子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害怕孩子遭受歧視 移民父母努力把自己原來的一切全部拋棄
聖誕節、萬聖節在房子外面做裝飾,怕剝奪孩子並沒不一樣的機會。這不是崇洋,而是怕孩子在學校受到歧視:那是移民最大的恐懼,做父母沒有人承擔得起。
文中提到她的父母租房受到歧視,學校孩子用誣蔑華人的字眼取笑她——父母這麼努力學做個像樣的美國人,也是出於這樣的恐懼。
作者直到長大成人才認知,父母移民過來放棄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把空白的曰曆交給孩子去填,自己努力學做一個夠資格的美國人父母,製造出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美式環境,就為了給孩子認同感——而那份認同感卻不是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認同感。
那份犧牲現在回想起充滿了甜甜,卻苦苦的感激。
很多華人移民過來不但兩手空空,內心也空空——努力把自己原來的一切全部拋棄,去學做一個全新又不擅長的美國人。移民學作美國人,不管是從孩子或父母的角度都不容易。
很多父母直到孩子長大才找回自己原來的認同,在陪孩子走過一段製造出來的認同之後,再回頭做一個並不那麼美國的美國人。
作者簡介_鱸魚
在翻譯出版了18本當代文學名著之後,鱸魚決定跟別人一樣出國唸電腦,到了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他竟然做得很成功,讓他一直沒有覺悟的理由。現在兜了一圈,他又重拾寫作這項嗜好。除了寫作,鱸魚偶爾也在雜誌上發表與專業有關的科技專題文章。
本文獲作者鱸魚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