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放文化幣後,傳出質疑「亂象」的聲浪,但出版業界認為確實因文化幣助攻,業績有所成長。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分析,相較於直接補助業者,文化幣可讓消費者選擇喜歡的創作者、文化產品,更能促使業者競爭。後續有待政府做好文化幣的消費數據分析,以便更準確地評估政策成效。
為振興藝文產業、擴大國內藝文消費人口,文化部2023年起針對18-21歲青年每人發放1200點的成年禮金(簡稱「文化幣」)。試行1年後,文化部認為成效良好,今年初宣布將成年禮金編入公務預算,成為常態化政策,此後16-22歲青年每年可領取1200點文化幣,用於折抵藝文產業的實體場域消費,如看表演、看國片、買書、參加藝文體驗活動。
針對文化幣的消費流向,文化部分析,在2023年的使用分布中,書店及出版業共有3.38億消費額、約佔整體消費額約49%;獨立書店約6500萬元、佔比9%;表演藝術共售出約6萬席、總使用票價金額約5300萬元,文化幣使用金額3200萬元;國片約7400萬元、佔11%。
然而,文化幣實施不久即傳出濫用爭議,如有人拿去買拍立得、做美甲,或在網路轉賣。文化部遂緊急公告文化幣使用規範,詳列可折抵消費的項目。在各種質疑聲浪下,文化幣對文化產業是否有幫助?
業者:文化幣誘因刺激 讓學生願意走進書店
以出版業來說,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政岷相當肯定文化幣的成效。不具名的出版業人士也指出,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出版業普遍業績能成長兩成,以及去年實體書店業績能回升,相信都是文化幣的助攻。
台中獨立書店「邊譜」店長廖英良分享,在文化幣加上獨立書店「點數放大」的政策下,去年業績就成長了四成。目前邊譜的客群以逢甲、東海、靜宜等附近的大學生居多。確實因為文化幣,讓一些原本不知道邊譜的人走進這家店。
「有些年輕人的確是因為那個加碼受到吸引,來了我的書店。但是可能我店裡的書不那麼符合他想看的,他們來會逛很久。」廖英良說:「但我覺得他花了時間來逛,就是讓他們對書店開始產生認識。沒有這個誘因的話,的確很多年輕人是不會逛進書店裡的。」
廖英良說,沒有針對文化幣特別做行銷活動,就是照平常一樣營業,他也不敢期待每個拿文化幣來的學生們都一定會喜歡店裡的書,畢竟文化培養不可能速成,十個來逛的有二、三個人願意留下來,能慢慢熟悉書店,他就很高興了。
「我覺得你就是來逛,有喜歡你再買。」廖英良說。
但位於台北的獨立書店「現流冊店」,則針對文化幣推出特別企劃,邀請作家吳曉樂、朱宥勳及法律媒體「法律白話文運動」精心選書,製作成包裹。現流冊店負責人洪沛澤指出,這個包裹賣了120多套,約500多本書。
▲現流冊店針對文化幣推出「有你的包裹請簽收」特別企劃,邀請作家精心選書製作成包裹。(圖片取自現流冊店粉專)
洪沛澤說,文化幣帶來的效果滿大的,今年3月初在台大旁舉辦的「溫羅汀曬書節」書市,約有一半讀者是使用文化幣消費。文化幣讓他們接觸到原本店裡少見的16到22歲的讀者,也有部分高中生、大學生因為文化幣認識現流冊店,後續會再來買書或聽講座。
最多人拿去買書 文學小說佔2/3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在他的Podcast節目《影視幕後同學會》中,分享台大生傳系學生對消費文化幣的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在回收的177份有效問卷中,學生消費最多的項目依序是買書、音樂展演、文創工藝、表演藝術及電影,而在購書的項目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買文學小說,三分之一的人買參考書、工具書。
受訪學生在Podcast節目中分享,她個人喜歡音樂,去年用文化幣去折抵「浪人祭」的票券。因為文化幣帶來打折的效果,讓她能嘗試比較貴的活動,去了浪人祭後認識了各種音樂,也對「浪人祭」這個品牌產生忠誠度。之後沒有文化幣,她還是願意買票參加浪人祭。
不過,文化幣是否會像過去的「消費券」,有替代性消費的問題?馮勃翰接受《今周刊》記者採訪時解釋,文化內容在經濟學的分類裡屬於「經驗財(Experience good)」。它的特性是,必須是消費後才知道有多少價值。
「比如你說買鍋子、買牙膏牙刷這類功能性的生活用品,買之前就知道它要做什麼。但是你看小說、看電影,或是踏進一個展覽會場,你在體驗之前都不太能百分之百確認喜不喜歡它、值不值得你花一個晚上或花300塊消費。」
馮勃翰說,如果學生因為拿到文化幣,而去進一步了解他有興趣的樂團、創作者,就有可能帶動未來的消費,相較之下,如果購買餐巾紙這類「已經知道功能」的物品,不會幫助消費者有全新的發現。
「文化幣」是一個敲門磚 預算相較其他補助不算多
馮勃翰強調,政府在文化內容各領域的補助,多半是補助創作者、製作公司,相較之下,現在文化幣的預算並不算多。假設有一筆錢要扶持文化內容產業,補助直接給業者時,業者會傾向關注補助的評選標準。但用來補助消費者上,消費者就有權利選擇要去哪家書店買書、要買什麼書,如此可以創造業者之間的競爭,更促使業者留心消費者的喜好。
對使用者來說,「文化幣」是一個敲門磚,讓他們有機會嘗試不同文化體驗。而出版業者則認為,文化幣確實帶來助益,也希望能每年常態性發放。趙政岷更建議擴大發放的年齡層,刺激閱讀人口。廖英良則補充,針對日前傳出轉賣文化幣的案例,「如果只是一次性的,那當然賣掉就算了,但如果你會連著6、7年拿到,可能就會想說,來書店看看有什麼可以買的。」
至於文化幣政策後續的精進方式,馮勃翰指出,文化幣的消費數據非常重要,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政策成效、進而提出改善方式,期盼政府做好數據分析。
而針對出版業,馮勃翰則認為,現在出版業與書店業很需要數位轉型,例如學習數據分析工具、用社群平台做行銷等,希望政府也能補助相關教育訓練,或做好相關基礎建設。另外,目前文化幣僅適用於實體場域的消費,因此無法購買電子書,但推廣閱讀不分紙本、電子,應可考慮讓文化幣適用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