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流失是一種隱形的危機,對照現今多數人成長的經驗,卻是很鮮明的縮影。客家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以振興客家語言文化為使命。在推動語言基礎工程建設、打造客語教學環境、營造客語友善環境三大方面,都以扎根傳承客家文化底蘊為最終目標,因此在學校教育或社會推廣多管齊下,也著力甚深,為救轉客家語言的積極作為。
當為復振客語而撒下的種子,向下扎根的同時,客語也進入教育體系、作為教學使用語言,開展的枝葉更往家庭與社區延伸,成為一座繁盛的森林。從屏東傳統客庄到台北都會區,這次特別挑選十所學校,邀請在第一線教育現場,致力推動客語教學的教師,分享他們如何克服客觀條件的困難和限制。這些教師當中,有些本身是客家子弟,秉持著傳承母語的情感和使命感,希望把母語找回來;有些是閩籍人士,懷抱對客家文化的熱愛,因而想將客語傳出去。
多元教學 落實客語即生活
教師們各有所長,以多元方式實施客語教學,落實客語即生活理念。以幼兒園來說,孩子會觀察、聆聽進而模仿,而沉浸式教學是互動與對話情境的完整體驗。像屏東縣學正幼兒園從講故事、介紹客家文化開始,然後穿著藍衫衣帶著學生演戲,透過戲劇場景,瞬間就建構起客家生活意象;立群幼兒園則是放下刻意的教學,著重聽和說,從詞彙到發展成句子,藉由遊戲「𠊎」自然地就蹦出來;香潭幼兒園以客語結合運算思維、STEAM、科技課程,讓孩子學習跨領域的知識。
屏東縣立群幼兒園介紹米食料理,小朋友全神貫注,聽得津津有味。
而在客家庄苗栗頭屋國中著重任務導向的課程設計,讓學生透過自身有興趣的社團活動,學習客語、認識客家文化;南湖國小運用常見藥草植物連結客家文化,進而站上國際舞台;彰化成功國小西畔分校一度面臨廢校危機,如今是在地的客語推廣核心,更帶領學生保存客家獅和客家武術;高雄市龍肚國小則結合農村發展脈絡,規劃食農教育與社區踏查,進而認識在地的產業、歷史與文化;屏東縣豐田國小則是化被動為主動,透過社群分享做到親子共學。
苗栗縣南湖國小利用校園裡全身是寶的魚腥草課程進行寫生。
苗栗縣頭屋國中新聞社透過新聞詞彙學習客語,進一步以客語播報自製新聞專題。
位於都會區的臺中一中,以別出心裁的方式推動「朝會電臺」,和學生進行校務溝通與活動訊息傳達,同時還結合主流媒體力量,讓客語不只侷限在校園,期待能對外更形擴展到社會;新北市秀山國小則依循低、中、高年級的學習階段延伸發展,將素養導向融入課程設計,除了教導客家文化的知識,也培養對客家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新北市秀山國小在課堂上透過平板,練習客家語詞問答,增加互動感。
學校為中心 並改變家庭習慣
語言要被使用,才是活著的。讓語言無形地融入教學情境中,以深化其學習印象,強化其學習效果,使客語學習不單只是發音和記憶,而是建構一個具有故事和情境脈絡的學習環境。透過跨領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是學習,不只要讓孩子聽得懂客家話,更能願意主動開口說客家話,進而認識客家文化,建立認同感。我們可以從這十所學校看見各校如何改變過去以家庭為中心的母語學習模式,成功以學校為中心,再拓展至家庭、甚至改變家庭的語言溝通習慣。
這十所學校所展現的教學成果,不只是客語復育與客家文化的日漸欣欣向榮,還有孩子透過客語所探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豐富,將成為個人發展的養分與底蘊。客家委員會由衷希望,致力於推動客語的今日,將帶給孩子視野更開闊的明日。
(客家委員會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