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洗澡時指尖和腳趾會變軟還會出現皺紋,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皮膚吸水後腫脹起來造成的。但不論是我們的手腳,還是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膚,這些全都是防水的。
泡澡後指尖變皺是因為吸水的緣故
人很早就知道皮膚可以阻擋水分進入,不過一直到2012年才發現確切的防水機制。這主要靠的是稱為脂質(lipid)的脂肪分子,最知名的脂質是膽固醇,它是皮膚中的一種脂質,另外還有脂肪酸(fatty acid)和神經醯胺(ceramide)。
脂質分子的結構是一條長鏈,由於其上的相對電荷的分布,分子的頭部會吸水,兩條類似尾巴構造的部分則會排斥水。脂質分子通常會彎曲成髮夾形,兩條尾巴朝向同一方向,但在皮膚的保護層中,防水的兩條尾巴各自指向相反的方向,因此無論水分子從哪裡來,都可將其推開。
既然如此,為何手腳上的皮膚會對水產生與身體其他部位不同的反應呢?(好在是如此,要是我們全身都變得皺巴巴的,真的會不太舒服)皮膚上的水會引發神經系統反射,但這不是水滲入皮膚表面所造成的。事實上,如果有神經損傷,就不會出現這些皺紋,由此就可說明起皺紋是身體的主動反應。
最有可能造成這種效應的原因,是在潮濕的條件下,一切會變得很滑。
身體弄濕時,我們的手腳會出現一種神經系統反應,以提升它們的抓握能力,這就好比是汽車輪胎的設計。在完全乾燥的路面上,最好的輪胎是像一級方程式賽車在乾燥天候使用的無凹痕輪胎,這樣才會有最大量的橡膠與路面接觸,提供最佳抓地力。然而普通汽車輪胎都有在胎面壓製凹痕,減少與路面接觸的橡膠量。
之所以會想要減少接觸面,是因為輪胎表面的通道可以讓水溢出,將其推出去,減少輪胎和道路之間的濕滑水量。這樣在危險的潮濕環境中才會有更好的抓地力(這也是傳統輪胎很難在結冰的路面上使用的原因,因為它雖然減少了表面積,但卻沒有將濕滑的東西推開的優勢)。我們起皺的手指和腳趾與輪胎胎面上的凹痕在雨中防止打滑的作用方式非常相似,似乎也是為了幫助我們避免滑倒和掉落東西。
這種解釋已經獲得實驗證實,在一項實驗中,要求受試者拿起各種物體,物體和手都有可能是濕的或乾的。玻璃彈珠就是其中一項,皺巴巴的濕手指比較能抓住濕滑的彈珠,但在撿乾燥的彈珠時就沒這麼容易了。不過還有另一項研究無法完全重現之前這類實驗的結果,因此讓人對此理論產生一些質疑,但目前它仍然是獲得最多證據支持的理論。
就此看來,手指上的皺紋似乎可以幫助我們在潮濕環境中撿起東西,而起皺的腳則像輪胎的胎面一樣,可以盡量提高我們在潮濕環境中保持直立的機會,但前提是我們得不穿鞋襪光著腳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