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或許是一種個性,但可能更像一種能力」。將不合群當作人的性格、且以負面言語指責,任誰都不舒服,包括我。若是將合群當作一項能力,試試看、學學看、做做看,其實也沒那麼大不了的。
很乖巧的國中生,是某位學生的孩子;國中生問了一道題:我不想跟班上同學一樣,同學覺得我不合群。
我學生則是唸了他孩子一頓,並且抱怨這孩子從小個性就不太合群;學生半開玩笑地請我開導他孩子,幾天後竟然真的帶孩子到家裡來。
國中生正在發育、一米七身高,臉上冒著不少青春痘、額頭滲著汗;站在家門口,兩手插在褲子口袋,一臉老不情願。我有過這種心情,青春期特有的臉與想像,覺得大人都不懂、也不聽孩子的想法。
我問:「喝可樂嗎?」
孩子爸爸立刻說:「老師,不用啦,他喝水就好。」
我回:「又不是問你。你喝水還是咖啡?」
孩子接過可樂,客氣點頭、小聲說謝謝;首次互動,禮貌收場。一段時間,我像是接受原告與被告陳詞的法官,除了聆聽,必須負責制止孩子爸爸的插嘴;我是孩子爸爸的老師,多少還受到尊重。
一開始,這麼告訴國中生,如果覺得我說的話好聽、聽得下去,可能是剛好與你想的一致,或者是我迎合你。家人與我都希望你好,而你爸爸更愛你;如果覺得壓力大,別怪他,只因他是爸爸、也在學習如何當個爸爸。
我見他們不再針鋒相對,才說「合群或許是一種個性,但可能更像一種能力」。將不合群當作人的性格、且以負面言語指責,任誰都不舒服,包括我。若是將合群當作一項能力,試試看、學學看、做做看,其實也沒那麼大不了的。
後面一個多小時,我講了很多孩子爸爸讀碩士班、寫論文時的趣事;特別的是,他常看不慣哪些同學做事方式、卻又能如期完成分組報告。合群或許是個性使然,也能當作一項能力。
離開時,學生壓著他孩子、向我鞠躬;我說:還沒死,幹嘛!!
作者簡介_ 吳錦錩Peter Wu
台大國際企業學博士。現職身份多元、角色互換,除了專業,也講人生,享受自由。臉書:吳錦錩Pet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