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產業的快速變化,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說:「如果知識都可以從網路獲得,實作實現的能力就成為關鍵!」大同引進產業聚落,藉由和業界連結,強化學生實戰經驗,建立人脈關係。由數位列印暨產品設計研究中心開啟第一棒,接下來還要布局電商、軟體領域,培養學生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
「我們一直很強調『動手實做』的能力。」本身是大同機械系的畢業校友,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當兵後才發現,大同的教學方式和公立大學很不一樣。比方邏輯設計,不但要真的做出電路量測,還要讓老師驗收,不像國立大學學生只要在課本上畫畫圖、寫寫方程式就結束,「 其實我們是一個實作與技術導向的大學。 」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今年獲選私校協進會理事長。
如今,大同大學傾注全力推動共學教育,透過校內創新育成中心,吸引環境與物業相關的廠商,進駐在各大樓、各樓層系所教室之中,以便學生親近產業,營造「學用無落差」的有利環境,建立跨領域人才培育機制。
▲「數位列印暨產品設計研究中心」是大同大學著力打造的其中一個研究中心。
Maker Space 2.0:邀請廠商投資、經營,將效益最大化
在強調實作的精神下,大同經營Maker Space的方式也不同。不想只是雇用員工看管創作工場,朝八晚五下班;學生等到期末要交作業才使用這個空間。看準位處市中心蛋黃區的便利性,大同直接與創客合作,以創業育成的精神,專業經營,並吸引其他相關產業進駐。
談及設立初衷與辦法,何明果將這種經營方式稱為—Maker Space 2.0。「我們是打造一個生態池。」何明果說,這只是初步嘗試,城市私校相較之下享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透過校企合作,和企業的聯繫會非常緊密,不僅為大同師生帶來更多學習資源,也提供國立學校無法比擬的發展機會。
▲藏身在大同大學校內,全臺灣最大的3D列印工房。
副校長兼任數位列印暨產品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吳志富,也是大同畢業校友,近幾年積極促成產學合作,延攬全臺擁有超大規模工業級3D列印機台的極印公司負責人何駿宏擔任副主任。吳志富表示,在校企聯合空間建構方面,首批進駐共有46家廠商,集中在3D列印以及其延伸相關領域,像是醫療、網頁設計以及文創設計公司等。照吳志富的說法,在占地約550坪的綜合大樓基地,可容納到300家企業。不同學院、科系背景的學生能聚集在共學空間討論,跨領域的課程將在這裡發生,形成一個優質產學聚落。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中)、副校長兼任數位列印暨產品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吳志富(右)與極印公司負責人暨數位列印暨產品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駿宏(左)。
3D列印帶頭,串連設計、材料、電機的製造生態系
「3D列印是一種新的製造方式,有了廠商進駐,成為學校一種新帶頭的項目。」何明果指出,不只是工業設計,機械、化工、材料也都與3D列印相關,校內各個科系都能參與。比方,化工系老師可以和廠商合作,開發生物可分解材料;材料系老師也可與廠商合作,針對不同用途,開發鋼、鈦等不同材料,現在使用的金屬列印材料大多仰賴進口,如果能自行開發,就能降低金屬列印的使用成本。
▲對學生而言,共學空間除了方便找同學跨領域組隊,他們可以在校就接觸到企業,就近觀摩業界實務。
對學生來說,有了3D列印之後,可以打破模具、數量限制的門檻,只要有構想就能馬上實現,學習成果也會變得更具體。另一方面,看到進駐廠商的工作模式,學生也能在耳濡目染之中,建立將來進入職場的正確態度。「現在很多知識在網路上就能搜尋,最後是看誰能把它做出來,實現知識的能力變得最重要。」何明果指出。
▲極印公司負責人暨數位列印暨產品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駿宏。
數位列印中心籌備近兩年,掛牌前已替全台的學生列印超過六萬多件作品。吳志富指出,全台近1/3工設系學生的畢業製造,都在這所3D列印中心打造,徹底為大同大學打響名號。何駿宏表示,3D列印的特性適合少量多樣生產,有許多新的發展可能和機會,像是醫療、輔具、數位典藏或NFT藝術品複製,都是值得關注的領域。
這個充滿夢想的空間,除了大同大學的學生可以免費使用,數位列印中心也向下扎根,推出幼稚園到國小兒童的3D列印課程,讓小朋友們感受商品從無到有的開發邏輯。未來將率先與合作夥伴博雅盟(陽明高中、明倫高中、百齡高中)分享,並且持續邀請更多高中加入。
吳志富計劃,在數位中心的產業聚落成形後,接著引進電商、軟體聚落進駐,提升學習的廣度與速度,打造產學聯盟新模式。他說:「學校教育的養成只有3到5年,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畢業後才能走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