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每個人的名字都能用「王小明」替代舉例嗎?原住民的取名規則可沒這麼簡單!一般來說,原住民傳統名字並沒有「姓」的概念,通常每個名字都有特定的結構,也能藉此辨別親族關係,避免近親通婚的問題!
親子連父名制: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 名字的使用,大多是由祖先留傳,後人沿襲採用,一般會選擇偉人、勇士,或以道德品行聞名之人的名字,且不能與父母、兄弟姊妹同名。
若嬰兒在取名之後,家族運氣不順,或是同名之人發生變故,則可以另改一個新的名字。
使用族群:泰雅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 |
親子連母名制:自己的名字+母親的名字 男性須避免與父親、舅舅、兄弟同名;女性則不能與母親、姊妹同名。同樣具有換名改運的制度。
因母系社會中,長女或是幼女才擁有繼承權,少數也有女性連母名,男性因被排除於家族系統,而是連父名的案例存在。
使用族群:阿美族、撒奇萊雅族 |
親子連祖父母名制:自己的名字+氏族名 此種命名方式,可以清楚看出家族系統!尤其布農族取名方式,採「襲名制」,長孫襲用祖名,次子承襲曾祖名,三子襲叔祖名……便能從名字得出完整的族譜。
鄒族、邵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的取名,通常是男連祖父,女連祖母的襲名制;特別的是,卡那卡那富族有一套專用名譜,鮮少會和別人撞名,馬上就能辨別誰是卡那卡那富人喔!
使用族群:布農族、鄒族、邵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
親子連家屋名制:自己的名字+居住房屋名稱 排灣和魯凱社會中,每個家屋都有專屬的名字,會隨著家族地位或遷居入贅等因素而更動。取名則依照階級與性別,選擇適用的名字。如此一來,重視階級與門當戶對的兩族,便能從名字來判斷雙方的門第關係。
不同的是,卑南族在分出新家後,仍能使用舊家的家名。名字多數會沿用祖父母的名字,或是以事物來取名。
使用族群: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 |
親從子名制 達悟族與其他族的命名規則完全不同,父母和祖父母都得隨長子出生而更名! 在達悟社會,當第一個孩子(命名方式為Si +個人名)出生,父親就會更名為「Si aman +長子名」,母親是「Si nan +長子名」,祖父母則是「Si apen +長子名」。所以從達悟人一生名字的變化,就能知道整個家族人的名字囉! |
我們為什麼失去名字
Kungkuan Giljegiljaw在2020年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熱身賽,敲出印地安人隊第一分打點!這位引起美國球迷熱議的打者,是來自臺灣排灣族的朱立人,他在2012年與MLB簽下合約,今年終於成功穿上寫著自己族名的球衣。
其實不論國內外,許多運動領域都能看見原住民的身影,觀眾總是能輕易喊出他們的漢名,但對他們真正的名字卻一無所知。原住民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名字呢?這得追溯到外來政權統治臺灣,為了方便管理,迫使原住民族拋棄自己的名字說起……。
清領時期:普賜漢姓
從鄭氏到清領時期,平埔族群與漢人大量通婚;加上漢人重視宗族血脈的傳承,姓氏可作為家族血緣關係的辨別標準,因此對於願意服從原住民,統治者皆「普賜漢姓」,表示這名「番人」已歸順。
此時期因統治者實施山禁,漢人與山地地區原住民鮮少接觸,改名者多為平埔族群。 |
日本殖民時期:改日本名 為日本而戰
日本在殖民臺灣期間,建立出完整的戶籍制度;1940年,更實行皇民化運動,打算從裡到外同化臺灣人, 頒布《台人更改日式姓名辦法》,鼓勵臺灣人廢漢姓、改日本姓名,從意識上建立對日本的認同。
到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到部落招募青壯年族人加入高砂義勇隊,加上理蕃政策的推動,原住民一方面接受 日語訓練,一方面將族名音譯改為日本名,從精神與形式加強族人對日本的認同,提高族人為日本上場奮戰的精神。 |
國民政府來臺:強冠漢名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在1946年公布《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 要求臺灣人在3個月內回復漢語姓名,沒有漢名者則強制冠上漢名。當時的戶政事務所便以國語 字典等通用字典,隨意分配姓名給原住民。
草率的姓名分配,對自有一套命名系統的原住民族造成混亂,導致原住民社會出現同氏族及家人 卻有不同漢姓的狀況。原先依靠命名系統辨識長幼與親族,在改漢名之後,不僅影響族群民族意 識,也對家庭倫理造成傷害。 |
我的名字變變變
1972年,因原住民族出現眾多直系/旁系血親,擁有不同姓氏的狀況,影響倫理與家庭關係,臺灣省政府訂定 「臺灣省山地鄉山地同胞更正姓氏及父母姓名處理要點」,規定若有以下兩種狀況,即可改漢姓。 1.應該同姓而不同姓者 2.該姓氏於漢人社會為非常見 |
1980年代,臺灣民主進程不斷前進,原住民族議題漸漸受到關注。1984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要求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消除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偏見與歧視。 |
自1984年,原住民正名訴求浮上檯面,原住民立委、學生、非營利組織及社運團隊接連發起抗議行動。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三讀通過,正式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隔年,立法院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得以恢復傳統姓名,但身分證仍需以漢字註記。
2001年,總統府發布《原住民身分法》;同年,政府規定原住民傳統姓名可以與羅馬拼音並列登記。 2003年,立法院再度修正《姓名條例》,傳統姓名與漢人姓名,皆可與傳統姓名羅馬拼音並列登記。 |
為紀念1994年8月1日原住民正名,政府在2005年將8月1日訂為原住民族日, 欲彰顯臺灣為蘊含多元文化及族群平等的社會。 |
拿不回的名字
數百年時局的變遷、數十年群體的努力,原住民終於等到國家同意,可以擁有自己的名字。但開放回復傳統姓名登記已25年,實際登記數量比例卻不高,原住民要拿回名字,到底有多困難?
未考量原住民族命名法則
各族命名規則並非單一「姓+名」,且原住民名字重複性高,加上部分傳統姓名「落落長」,即使已放寬字數限制至20字,能有難以完整登記之狀況。
漢字音譯 有比較好嗎?
政府初期規定原住民必須以漢字音譯的方式登記,但漢語發音與族名並不同;而各族羅馬拼音拼寫方式,也有所差別,導致族人主動登記意願不高。
與文化的距離遙遠
因傳統文化流失嚴重,年輕族人對自己真正的族名並不熟悉,擔心會誤用或取錯名字, 且多數人已習慣使用漢名,名字變動也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此外,地方機關窗口文化素 養不足,導致溝通效率低落,也降低族人登記意願。 |
參考資料
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生命禮俗》,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股份公司,2003年。
鐘聖雄,〈你的名字〉,鏡週刊,https://www.mirrormedia.mg/projects/real-name/index.html,2017年。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https://www.facebook.com/AustronesiaFormosa/。
-------------------------------------
原視界
以原住民族的觀點書寫,
記錄生活、文化、藝術、深度新聞和節目,
換一種觀看的角度,
感受原住民族文化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