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上述閱讀範例發展出的試題範例,是一則學術機構發表「奇異果營養素」的報導,題組則為「你覺得奇異果的報導可信嗎?請學生根據『食安』一文獲得的啟發,回答信或不信,並說明理由。」藉此評量學生是否能從文中擷取重要訊息,進一步判讀其他文章訊息的正確與合理性,甚至透過多元文本,理解議題內涵與個人生活、社會結構的關聯。
除了教材與評量方式,新課綱當然也影響教學方法。在國小階段取消電腦課,改將電腦知識融入各科教學之中;國中則新增「科技領域」,以及數學課可以使用計算機。
高中課程改變幅度最大,提升選修學分達三分之一,著重學生的探索、適性,協助孩子找出興趣與目標,以選修成績展現所學與專長,申請理想校系;目標不明確的孩子,也仍有考試分發的升學管道。
有家長擔心教師不適應新課綱,影響學生權益。但從上述內容可得知,教學的「範圍」並沒有太大變動,只是「目的」有所差異,且教育部幾年前就已透過研習與討論活動,讓教師提前熟悉新制。一位資深教師也說:「我教了十幾年的書,有可能因為改版,就變得不會或不適合教國小數學嗎?」

可繳交課堂作品
破除軍備競賽現況
更何況,有些「改變」早已存在,新制只是設法讓現況更健全完整。例如一○八課綱規定,從高一開始建置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是過去高三生申請大學時所需的厚厚備審資料。新課綱規範,正是要改變學生在短時間內急就章準備資料的不健康環境,並試圖打破「多元」等於「多錢」的扭曲狀態。
學習歷程包括基本資料、修課紀錄、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四項,從一○四學年度起就採定時上傳,學生每學年都可累積檔案。學習成果可上傳課程作業、作品,並由授課教師認證,每學期最多六件;多元表現可選擇彈性學習時間或團體活動的作品,如志工服務、競賽、檢定等證明皆可,每學年可上傳十件。
由於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的範圍包含校內作業及活動,且需教師認證,對大學校系而言,可信度比不知來歷的機構競賽認證更高;再加上學生能上傳的檔案件數上限相同,申請時只能針對各系提供三件資料,能減低財力落差的影響。
謝國清比喻,高中生入學後開始準備各種「食材」,兩年半後通過基本能力測驗,再針對最多六個「心儀」科系,「用過去備妥、最好且有限的材料,煮出一道好菜,供科系決定。」
家長憂慮是必然
須與孩子討論規畫
「聯考世代」家長的焦慮或許源自新制與過往經驗不同,其實,新課綱強調的「生涯探索」,正是社會需要共同學習的一課:讓教育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唯一範疇。
然而,學校方面似乎還未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減輕家長疑慮。
有教師透露,學校為了省事,往往利用上百人出席的場合宣傳,但效果很差,「短時間內很難消化複雜內容,家長坐沒多久就紛紛離席!」也有公立學校教師指出,部分私校看準家長理解不足,會以「我們的老師受過訓練」、「會準時上傳學習歷程」這些不分公私立學校都應具備的條件,當作招生「優勢」。
「許多家長仍只重視成績與升學,改變必須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全國家長教育志工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說,「期待課綱核心素養精神,讓教育不再只有學科知識,也能改變家長態度。」
謝國清倒是樂觀,他認為許多家長在企業服務多年,更能掌握世界與產業趨勢,重新適應的步調或許比教育系統還快。「新課綱將對台灣有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不在於所謂去中國化,也不在於大學考招變革,而是讓下一代以及理解課綱精神的國民,能讓台灣更具包容性。」謝國清說。
改變雖然很難一步到位,教學現場恐怕還有一番衝擊,但「聯考世代」父母與其焦慮要為孩子準備什麼,不妨試著與孩子同步學習,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新局。
新課綱影響最大的是高中的「教與學」,
學校要開出「特色課程」,學生要培養「自主學習力」。(圖片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