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是以一位父親、一位24年大學老師的身份與角度來演講」教育部次長葉丙成,4月12日暫拋開次長身份,到TIA台灣勵志協會、以「AI時代人才培育」為題用台語演講,他強調「AI將取代人類超過一半的現有工作。所以,未來的20年,穩定不復存在。職場的趨勢:每3至5年得學新技能。」
葉丙成一開始即提到自己在台大任教時特殊的經歷,他在2014年開台大教授創業風氣之先,創辦台灣最大數位教育平台BoniO,當時他說服鴻海投資600萬美金、又說服施振榮、黃少華投資400萬美金,最後一輪募資還吸引日本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的弟弟TAIZO領投400萬美金,BoniO後來使用者人數超過300萬人,幫助不少弱勢學生。2014年,該平台自全球 428 所大學名校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華頓商學院 Reimagine Education全球教育創新首獎。
2015年他創辦台北第一所涵蓋小學至高中的實驗學校,革新教學模式,分享教育社群。2016年,獲頒「總統創新獎」,國內首位以教育創新得此殊榮者。
葉丙成當天分享的重點有四個部份:包括AI時代的新世界、AI時代的人才圖像、當今教育的困境、未來教育新思維以及學習歷程的W&H。
葉丙成指每次在大學演講後,最令他難過的提問總是這些:「老師,我現在就讀的科系其實並非我所喜歡,該怎麼辦?」「老師,就算我重考一年,考完後還是不知道要填什麼系。」
葉丙成強調:「AI將取代人類超過一半的現有工作。所以,未來的20年,穩定不復存在。職場的趨勢:每三至五年得學新技能。」
「AI確實取代了許多傳統的人類工作,但同時也開創大量全新的機會與職涯的可能。」然而,這等全新的機會與工作型態,超出了傳統大學科系的教學範疇,無法僅靠任何一門科系所涵蓋或因應。
葉丙成認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配速是關鍵。自我價值不是被定義在18歲那一年或一張文憑。
他在演講簡報中提到成為人才的兩項任務:
Task1:自學快,培養非結構式學習能力。「興趣嗜好」是養成非結構式學習的能力的最好媒介。
Task2:瞭解人。培養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度。「現在與未來最有價值的人,就是能比其他人更早看到眾人需求的人。」
他認為Task1要達成,必須革新台灣教育環境的結構式學習情境:「餵、餵、餵,考、考、考」。他說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一輩子的禮物。「孩子追星沒有不好。換個角度,這是一種情報蒐集與分析能力的自主訓練。」
至於Task2要實踐,「家長請別再說:「把書讀好就好,其他事情不要管!」
葉丙成指如果總是替孩子排除失敗、設法讓他走捷徑,又怎麼可能教出有韌性、敢於創新的下一代呢?另家長請別再先入為主地認定孩子不可能知道自己要什麼。
此外,他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建議高中生的學習歷程要搞懂Why與How。
Why就是為了讓你更清楚自己要什麼、為了養成呈現自己價值的能力、為了讓你展現與眾不同的獨特性;How就是深入瞭解你想要申請的科系、平常就順手收藏素材、善用各大學線上課程做自主學習。
「別以為大學課程和高中的科目一樣容易應付;當你念的是自己完全沒興趣的東西,真的會覺得生不如死。」葉丙成說:「產業界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力、懂得察言觀色、做事可靠踏實、誠信正直的人才。」
TIA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說,葉丙成是台灣PaGamO的開創者、最早MOOC課程的推動者。他被年輕人稱為「教育界網紅」,與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台北雙星創意長許鶴錦(Bird)共同創立Podcast 頻道《不良大叔》。他巡迴校園開講,場場爆滿,被家長與學生追著跑。這次「復出演講」也不例外。
葉丙成擔任次長前,即已致力於台灣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發展。他的努力,蘊含數位落差的理論。簡言之,翻轉地理上、階級上與世代上的落差,AI時代的教育不該有「科技菁英」與「科技邊緣人」的斷裂。
賴榮偉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解讀葉丙成多次所提:「家長的焦慮,對孩子是毒」,換言之,教育更是一種對社會與文化脈絡的批判與反思。學習者更須透過與環境的互動,主動建構知識與能力。
若以「量子糾纏」的角度來看,人才培育的關鍵密碼是人與AI共學的糾纏、親子與師生的價值糾纏、情感與知識的糾纏、學習與實踐的糾纏。未來的人才,就是與世界保持糾纏的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