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不是窮人。沒有資格分別人的蛋糕!」
「我該怎麼辦?」
「妳可以搬去愛爾蘭,那裡寫書賺錢不抽稅!」
上述這則童話的作者是林格倫(Astrid Lindgren),她寫的《長襪皮皮》系列、《強盜的女兒》等作品,翻譯次數全球排名第十八位。《快報》刊登的這篇故事是她真實寫照,但稅率為何超過一○○%?
「妳所得累進稅率六五%。還要付雇主稅三七%……。」
「但我沒有公司啊!」
「有沒有人雇妳?」
「沒有。」
「妳不是雇員就是雇主!」
「我沒有雇人啊!」
「妳雇自己,所得稅加雇主稅,要付一○二%的稅!」
不只她,大導演柏格曼(Ingmar Bergman)稅率一三七%,排戲時被警察帶走,他逃去德國。家具公司IKEA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世界前十大富豪,他逃去瑞士。
林格倫沒有逃,她寫故事反擊,執政四十四年的社會民主工人黨敗選下台。執政黨真的是被她一支筆寫倒的嗎?
順應人性 瑞典回歸自由經濟
講到瑞典,腦中就冒出「社會主義福利國家」,這是停格在距今五十年前的印象。
一七六五年瑞典牧師奇德紐斯(Anders Chydenius),出版小冊子《國家利益》,主張自由市場、言論自由、廢除農奴、官員只剩法官來仲裁糾紛……,還有「看不見的手」!這不是亞當.斯密嗎?他比《國富論》早十一年,他影響亞當.斯密嗎?不,他的小書沒有翻譯,沒有流傳國際。是智者洞見相同!
他從政推動瑞典一七七六年把言論自由寫入《憲法》,世界第一。瑞典保障言論自由,所以維基解密設在瑞典。台灣學者彭明敏因政治主張遭判刑、監控,瑞典政府給予政治庇護。
瑞典人少土不肥、天寒地又偏,但在十九世紀,識字率七五%。在奇德紐斯的思想指引下,放棄打仗擴張領土,對外開拓貿易。一八四六年踏出廢除行會的第一步,接著開放自由市場競爭。二戰後十年,經濟成長四倍,八成靠外貿。
有錢往福利國家前進,號稱「從搖籃到墳墓」全由政府買單。社會主義讓大眾有不努力就富裕的美夢。還有⋯⋯壓抑傑出,這也是大眾內心的期待。
社會主義違反人性,但推動者不改變道路,要改變人性!拋棄了經濟動力的原理,產生反作用力。一九七○年代後,瑞典經濟成長掉一半,利率漲五倍。政府更替,九○年代調整路線,回到自由經濟,立刻快速成長。
水電取消價格管制,公共服務採私營。上學用教育券,公私立任選。醫療也發醫療券,要看哪家醫院,吃哪種價錢的藥,自選。退休年金改浮動制,經濟好多發一點,經濟差就少發一點,避免政客亂開福利支票。
要跟隨市場還是政府?這個問題沒有第三種解決方案。所謂的中間路線從不持久,只是分段實現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都是摸黑大躍進,最終粉身碎骨。
瑞典稅率還是高,但稅收基礎是一般人,而非狠抽富人稅。人們一旦認識分工是社會本質,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就不再存在。奇德紐斯、亞當.斯密,就是敢把市場視為道德。
自由經濟下的店員會謝謝你買蛋糕,歡迎你再次光臨。社會主義者則會說謝謝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你如果順從,蛋糕會給你,不給別人。

瑞典國寶級兒童文學家林格倫重視社會議題,作品關懷層面包括兒童人權、動物權利,並大力捐款社福機構。(圖/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