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在做一樣的事情時,你能不能做得比競爭對手好?你創業的優勢在哪裡?當競爭對手不斷地模仿與追趕時,你有能力創造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嗎?就好像在一棒交一棒的接力賽跑中,你如何保持領先的距離,甚至拉開與對手之間的距離?
帶路貨促銷 吸引消費者購入更多樣商品
舉例來說,若低價是你的優勢,有資金奧援的競爭品牌,只要訪視你的賣場售價,就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制定它的產品售價,打破你的低價優勢。你也許會問,當特價、特價再特價,銷售利潤微不可見,甚至出價與進價齊平,賣場還加碼消費者點數或補貼,賣愈多、虧愈多,這樣的生意怎麼做下去?
事實上,這樣的促銷手法在業界並不罕見,也許賣場的某項商品定價過低,入不敷出,賣一個虧一個;但賣場不是只銷售這項商品,如果透過這個便宜的商品,把消費者從別的通路吸引進來,當消費者結帳時,購物籃裡有十至十二項物品,透過其他產品的銷售利潤,就可以把這個帶路商品的虧損彌補過來。
又或者,一年五十二周裡面,五十周都賣得比別家貴,僅用兩周做一檔優惠活動,讓指定商品的售價,低於市場上最低價賣場,再輔以「竟然比×××更便宜!」的廣告策略,撼動顧客的消費認知。這種優惠活動如果選定不同品項,一個月做一檔,費用不會很高,但卻會很快瓦解你在消費者心目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低價城牆。
如果對消費者便利的管理制度,是你的優勢,競爭者評估後也可以快速模仿,讓你的優勢消失。
你可以看見,在大部分發展成熟的行業中,排名前三名的領導品牌,它們的管理制度都極其相近。若產品是你的優勢,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賣場推出的產品受到消費者搶購,當天下午周邊其他品牌就開始販售相同的品項,讓你的產品優勢維持不了二十四小時。
所以進入到第二個層面,創業者或企業經營者都會發現,要持續保持領先優勢,光是有好的產品、好的服務,或好的管理制度,都不足夠,單一的優勢很容易被拆解、被模仿、被取代。想要創造出能夠長久的領先距離,必須要將接觸顧客的「產品」、「服務」與「管理」視為一體,融合出新的優勢。
有人說,我的產品就是向廠商批貨,與同業來源相同,沒有差異化可言,即使我想要結合服務與管理,又如何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優勢呢?我想舉一個不是很新,但是卻很溫馨的實例,就是街頭巷尾都可以看見的零售通路——水果攤。
眾所周知,水果攤的「產品」就是水果,再詳細地說,水果攤向中盤商「批發」買進水果,再「散裝」賣給周邊客戶的生鮮通路。既然「貨源」與別的水果攤相同,自然在產品上也就沒有獨特性,所以很難創造競爭優勢,對嗎?
LINE群組+銷售管理與服務 獲取競爭優勢
有一位鄰居碰到我,喜孜孜地跟我推薦街角對面的某家水果攤,老闆做了十幾年,為人誠懇老實,大家都認識。某一天他忽然發現LINE群組的好處,就開始把他多年認識的婆婆媽媽都加入水果攤群組,透過這個免費的工具,一項對消費者最有利的優勢浮現了。
買水果,媽媽們要求新鮮與便宜,當老闆要決定進貨數量時,他會先把訊息放在群組上,媽媽們預購的量能讓老闆訂貨時,有更大的議價空間,所以回饋給群組預購客的價錢,自然比外面便宜;至於新鮮更不用說,廠商到貨時間,讓媽媽們在群組上都可以同步掌握,天天都能吃到最新鮮的水果。
更重要的是,現場來逛水果攤的顧客們,也發現水果攤的價格比外面更實惠,原因在於損耗被有效控制。
水果攤有一項可觀的成本就是損耗,要把不新鮮、品相差、來不及售出的果物耗損,計入成本內。預購讓老闆把損耗控制得更精準,自然售價就降下來回饋客戶,現場顧客得到新鮮又便宜的購物體驗,自然更願意加入水果攤的LINE群組。在樓上介紹樓下、婆婆介紹媽媽的社群傳播效應下,老闆目前透過四個群組與客戶互動,每周活躍用戶數有上千人。
進貨量愈來愈大,售價也愈來愈便宜,老闆不是第一個想到把LINE群組與銷售結合的人,但透過這個水果攤,我們可以發現,即使產品沒有獨特性,但透過管理與服務的改變,仍然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
看著忙進忙出的老闆,我忍不住去想,當他的預購群組結合AI時,還能創造出多少可能性?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