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病在床的三個月,蘇文鈺放棄了對金錢的渴求,卻找不到下一個值得追尋的目標,直到無意間看見,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倡議學童應該學習寫程式,他像是突然受到未知力量召喚,立刻決定將普及化的基礎程式教育,作為人生下半場的志業,並將教學對象鎖定為經濟弱勢、缺乏資源的學童。
大半輩子都在學術圈的蘇文鈺,雖快速在心中勾勒出美好的想望,卻不清楚該如何化為行動。
一開始,他只能漫無章法地接觸兒童之家等社福團體,劈頭就問對方:「可不可以讓我幫孩子開程式設計課?」面對不請自來的「怪教授」,機構負責人的回應通常是:「小朋友連國語都學不好了,還教他們寫程式?」
儘管蘇文鈺一再強調,「學程式比國語還容易。」但多數人並不相信,甚至還有人笑他「頭殼壞掉」。一再碰壁之下,他一度想打退堂鼓,覺得自己還是盡本分留在成大教書就好。
行動》到嘉義濱海偏鄉開課
籌二手筆電、貼名條 讓學生有歸屬感
直到二○一四年農曆春節的家族聚會上,蘇文鈺的姊姊聽說他想教小朋友程式,主動引薦了在嘉義東石鄉栗子崙創辦過溝課輔班的友人楊萌智,要他試試有沒有合作機會。
年假結束,蘇文鈺馬上跑了一趟位於嘉義海線過溝的教會,與在當地被稱為「楊老師」的楊萌智會面。
早年經商的楊萌智,中年後立志陪伴偏鄉兒少成長,因此南下嘉義,利用過溝教會場地設立課輔班。與其說是課輔班,這裡其實更像當地少年的庇護所,只要附近學校的學生下課沒處去,就可以到教會做功課、吃飯,不怕沒人照顧,有需要時,想住一晚也沒問題。
常到課輔班的孩子,不一定家庭破碎、生活悲慘,更多的是經濟相對拮据,父母可能要兼好幾份工作才能維持開支,連準時接送子女都做不到,更遑論照顧他們的課業。
因此,當蘇文鈺找上門來,楊萌智只提出教學絕不能「三分鐘熱度」的要求,兩人當下一拍即合。蘇文鈺在學期中,每三周到一個月就會從台南到過溝一次,寒暑假則每個禮拜開課,一次就上滿六個小時。
學習程式設計的硬體設備,當然得由蘇文鈺負責,他透過網路徵募找來一批二手筆電,發給報名上課的學生每人一台,並貼上姓名,「代表這台筆電以後就是他們的,讓他們覺得有義務一直來上課,就算是來用電腦、玩遊戲,都好。」蘇文鈺解釋他的巧思。
貼上名條的筆電,果然替學生帶來歸屬感。蘇文鈺回憶,第一批學生就有人當著他的面說,「假如我不來了、不學了,那電腦就變別人的了。」蘇文鈺聽了感到欣慰又心酸,「只是為了一台用了五、六年的二手電腦,他們就願意來。」
解決了電腦設備,還有基礎建設的障礙要克服。前幾堂課,當十幾台筆電同時連線,教會的網路立刻塞車,蘇文鈺只得利用個人時間,不斷與官方溝通,說服中華電信牽了一條高速網路到過溝,問題才迎刃而解。
雖然起步艱辛,在濱海偏鄉教程式設計,卻讓蘇文鈺內心感到無比充實。
「真真現在念成大資工研究所、阿緯今年通過教甄要當高中老師⋯⋯。」坐在成大附近的研究室裡,蘇文鈺彷彿陷入了時空隧道,仰起頭盤點他當年第一批學生的動向,嘴角不自覺浮出溫暖的笑意。過去的師生情,讓十年前的這些孩子們,至今不忘隨時跟蘇文鈺更新動態,不限於制式逢年過節的祝賀。
半晌後回過神來,蘇文鈺恢復了理工學者的拘謹,強調自己並不確定過去十年來為孩子帶來了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給予什麼承諾,其實,就是孩子來了,我們跟他們一起玩,就這樣。」

蘇文鈺率領學生和團隊投入偏鄉教育,從教孩子學程式開始,一路擴展到科技教育,向下扎根,深入偏鄉陪伴孩子,是他們一直都在做的事。(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提供)
播種》往全國各地擴散
學生回饋家鄉、助山區小校甩廢校危機
但對許多學生來說,蘇文鈺的陪伴,是他們年輕生命裡,最難忘且珍貴的軌跡。今年二十三歲、目前就讀成功大學不分系學士學程四年級的謝丞洺,就是在十年前的過溝課輔班,邂逅了這位從都市來的教授。
「那時候就覺得很新奇吧!」謝丞洺回憶,剛升上國中時,成績在班上屬於中下,是抱著可以「玩電腦」、並了解電腦遊戲背後原理的心情,參加了蘇文鈺的課程,壓根不是想學會「寫程式」。
至今,謝丞洺依舊不太擅長寫程式,但與蘇文鈺一起「玩電腦」,為他開啟了一扇從沒想過的窗:3D繪圖。
玩出興趣的他,現在已經從學生,變成了可以教人的老師,並跟隨蘇文鈺的腳步,開始利用學業空檔,到各地偏鄉指導學生,「可以繼續練習程式、3D,又能回饋家鄉,是一件很棒的事!」他興奮地說。
不知不覺地,蘇文鈺在過溝種下的種子,開始往全國各地散播。
一六到一七年之間,愈來愈多人聽過大學教授到偏鄉教孩子寫程式的故事,位於彰化縣芬園鄉山區的同安國小,主動聯絡了蘇文鈺,希望他協助規畫科學教育。
「去的時候覺得絕望⋯⋯。」蘇文鈺說,那時的同安國小瀕臨廢校,六個年級只剩下十幾名學生,但他沒有卻步,與同安國小校長施皇羽等老師合作,推出「科技射箭」,還架攝影機觀測貓頭鷹生態,更打造符合學校特色的「樹攀」課程,至今,畢業樹攀儀式已成為學校亮點,讓同安國小的學生數逆勢攀升,遠離廢校危機。
- 樹攀:同安國小運用校內大樹,採用繩索等器具輔助,帶領學童克服對高度的恐懼,攀上大樹,是親近自然環境的特色課程。
不願屈服的同安師生與蘇文鈺的專業,改變了這所偏鄉小校的命運,如今同安國小的特色課程遠近馳名,更是彰化縣政府特別設置的偏鄉教育資源中心。

(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提供)

進擊》關注特殊教育
從零開始往前衝 臉友也拉來當夥伴
但,蘇文鈺想做的,遠遠不僅於此。一九年以來,他開始關注偏鄉特殊教育,與台南大學、台東大學、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合作,做起「特教樂塾」,運用電腦與科技教具,讓有特教需求的孩子也能學習各種科技課程。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林千玉,二○年只是在臉書回應蘇文鈺所談到的特教案例,就莫名被拉進計畫。在她眼中,蘇文鈺就像是「瘋子」,不僅在偏鄉教育是從無到有,連特教也是「衝了就對了」,未必有充分的動機與縝密的規畫。
「我是為了什麼而做,到現在我也還沒搞清楚。」對於夥伴的觀察,蘇文鈺坦率承認,卻依然繼續勇往直前。
當年提供蘇文鈺開課場所、身分有如「引路人」的楊萌智,近年因年齡漸長、健康有些狀況,結束了在過溝的課輔班,但兩人還是保持密切聯繫。
有虔誠信仰的楊萌智告訴蘇文鈺:「結束以後你才會發現,這十幾年來你是為了什麼而做。」楊萌智在關掉課輔班後,才體會到自己付出一切的初心,只是為了過溝當地一個弱勢單親家庭,而這個家庭的三個小孩,兒子讀軍校,兩個女兒也都大學畢業,甚至念研究所,「整個家庭因為她(楊萌智)而改變了。」蘇文鈺說。
或許,真的等到結束後,才能知道為何而做,蘇文鈺笑說:「我現在就是在『抓交替』。」對他而言,投入偏鄉教育,不是非他不可,他希望有人接手、有更多人投入。
蘇文鈺有個較少為人知的私人嗜好,他收藏上萬張黑膠唱片,更會自己手做音響,他在成大的研究室,永遠傳出悠揚的古典樂。
「有一天我們真的做不動了,又抓不到交替,那就真的要結束。」蘇文鈺的古典樂會持續放下去,還是會抬起唱針暫停樂聲?他默默聽著,尚未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