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卿坦言,成為B型企業已有不少正面的改變,但仍有一些挑戰,不論是員工溝通、供應商及市場客戶端,都希望有更精進的發展。至於我拋磚引玉、笨鳥先飛的想法如下:
一、供應商
剛開始詢議價時,就給一份書面說明,詳述公司永續理念與期待配合方式;一旦選為供應商,高層應親身拜訪,誠意溝通,使其了解公司永續決心;訂定供應商評鑑方式,包含產品品質、交貨準時、服務態度及永續理念之配合。
二、市場與客戶
不宜過度明示渲染公益或永續,因已持續性致力於環境永續與共善之經營,才不致於被認為是商業化妝的手法;可透過媒體採訪時,或邀約演講,或其他分享機會,去娓娓道來公司的初衷與努力方向,這種低調隱性作法,反而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員工溝通
要吸引人才加入或讓員工留存打拚,打造雇主品牌成為一件關鍵的事。
建立雇主品牌方式,包括在工作層面,營造彼此關懷的軟性環境,以及透過彈性工作時間或遠距上班,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環境;在組織層面,公司持續成長,規模擴大,讓人才有更大發展空間,並舉辦各種戶外活動,建立跨部門的團隊合作默契。
在利益層面, 提供好薪資、好福利,同步追求公司營運績效,創造雙贏(win-win),並實施員工分紅、員工認股,變成股東般的強力鏈結,以及送上一張感謝卡片或公開鼓勵肯定,讓員工樂在其中;在社會層面,透過B型企業之商業影響力評估(BIA)指引與調整改善,同時落實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讓獲利與公益兼具。
(本專欄由黃正忠、龔建嘉、王國雄共同主持)